瑞士最新研究 人類害長毛象加速滅絕

編譯/潘楠慕 |2025.03.30
702觀看次
字級
俄羅斯佛蘭格爾島據信是長毛象最後生活之地。圖/法新社
研究揭開人類出現與長毛象滅絕的關係。圖/法新社
長毛象標本對比其原貌畫像。圖/美聯社
蛙蛙專屬溫室造價便宜。圖/法新社
藍章具有複雜的跨物種合作能力。圖/法新社
綠紋樹蛙。圖/法新社
現在人類只能從標本想像長毛象生活模樣。圖/法新社
章魚是非常聰明的動物。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長毛象是地球物種滅絕的代表性動物之一,2萬年前其族群數量仍然相當多,然而,經過不到1萬年,這些龐然大物幾乎全數滅絕。瑞士一份研究針對長毛象的滅絕原因,提出新觀點,認為與人類的關係大於氣候因素,早期人類的出現,使長毛象滅絕速度增加17倍。

關於長毛象滅絕的原因,一個主流看法指向大約1萬1000年前,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期結束,全球氣溫上升,生態環境劇變所致。不過,瑞士弗里堡大學生態學家豪夫(Torsten Hauffe)提出的研究認為,人類的出現,可能為象科動物的生存,帶來決定性一擊。這份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現代人類的出現,導致象科動物多樣性顯著減少,加速其滅絕速度,而局部的氣候變遷反而對其影響較小」。

象科動物包括長毛象、現代大象和其他長鼻類動物。物種的滅絕通常並非由單一因素導致,而是一系列不利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棲地條件惡化、食物資源減少、物種間的競爭加劇,以及其他物種的掠食,皆是造成滅絕的常見原因。

化石證據顯示,早期人類曾大量獵食長毛象,然而,人類的狩獵對象科動物滅絕的影響程度,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為了深入探究這個問題,豪夫的研究團隊開發一套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2118件化石,追溯長毛象象牙大小和其他形態變化。這些化石年代在35萬年到1萬年前之間、涵蓋175種象科動物。研究也納入17種可能影響其族群變化的因素,包括氣候變遷、環境條件,以及人類的擴散歷程。

分析發現,早期象科動物的多樣性相對低,但是隨著其族群逐漸適應新環境和飲食,演化出獨特的適應力,新生代晚期開始,族群數量顯著提高。不過,當人類在物種演化舞台登場後,一切急轉直下。

研究模型顯示,自從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智人」(Homo sapien),在大約12萬9000年前出現,包括長毛象在內的象科動物滅絕率就開始激增。研究報告說:「在考量所有其他因素後,我們的模型仍能清楚鑑別出,人類對象科動物的影響,模型估算,更早期人類與智人造成滅絕率增加5到17倍」,而且此升幅與氣候等其他因素無關。在所有滅絕影響因素中,氣候變遷僅排名第4,影響遠低於人類活動。

這項研究認為,雖然人類活動對象科動物的影響,在12萬年前最為顯著,但是更早期的遠古人種,其實已開始對長毛象產生較小、但是也仍明顯的負面影響,這一點呼應其他研究的看法,即人類長期以來,在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性影響。



迷你桑拿屋 助青蛙抵禦壺菌病

由一種致命真菌引起的壺菌病,是青蛙等兩棲類的大敵,尤其是在冬季潮溼環境中。澳洲麥考瑞大學研究人員特製一種低成本「迷你桑拿屋」,可抑制壺菌病的發生,促進蛙類族群生機。

數百隻澳洲「綠金鈴蛙」(Green and Golden Bell frog,又稱「綠紋樹蛙」),窩在麥考瑞大學生物學家瓦德爾(Anthony Waddle)研究團隊打造的迷你桑拿屋裡,躲避雪梨寒冷的冬季。這種桑拿屋使用黑色漆料塗裝的磚塊製成,可吸收陽光加溫,就像小型溫室,但是更重要的作用是抑制壺菌病,屋裡溫暖乾燥的環境,使造成壺菌病的「蛙壺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無法在青蛙皮膚表面繁殖。

瓦德爾指出,「蛙壺菌是歷來最嚴重的病原」,除了直接接觸傳染,也會以水為媒介,感染蛙類後,菌絲會鑽入青蛙皮膚開始攻擊,最終導致青蛙死亡,這種疾病已導致全球超過500種兩棲動物族群減少,其中90種滅絕,「從沒有疾病造成如此大規模的毀滅」。

蛙類被視為衡量一個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指標,但是目前全球蛙類41%面臨滅絕之危,除了壺菌病,還有棲息地喪失、氣候變遷等威脅。儘管目前尚無根治壺菌病的方法,但是瓦德爾認為,這種迷你桑拿屋,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蛙類族群進一步減少。

打造迷你桑拿屋,每一套成本僅約70澳元(約新台幣1458元),現在已在澳洲多地推廣。瓦德爾說,「我們可能無法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除了找出有助蛙類抵抗真菌的基因,也需同時採行這種相對簡單實用的方式,「對綠金鈴蛙來說,這是整個族群消失或者持續繁衍的差別」。



跨物種合作狩獵 章魚策略高超

章魚是一種很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擁有複雜的神經系統。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揭開章魚與其他魚類共同狩獵時的互動機制,呈現出這種動物的跨物種合作關係,比科學家原本所認為的還要複雜。

動物界常見同種生物間的合作行為,但是跨物種之間的合作就較為罕見。陸地上比較為人所知的例子,如狗與人類在放牧或狩獵時的合作;在海洋中,海鰻與石斑魚合作狩獵,是一典型例子,讓雙方捕食成功率都大為增加。

過去有關跨物種合作的研究,一直有一疑問未解:在這種互動機制中,誰是真正的主導者?為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生物學家桑帕歐(Eduardo Sampaio)率領的國際團隊,調查通常獨居的藍章(Octopus cyanea),與鬚鯛、石斑魚等多種魚類之間的互動。

普遍的看法認為,章魚是這類狩獵活動的唯一主導者,搭檔魚類只是跟隨行動,並伺機撿食剩餘食物。不過,這項研究的深入分析顯示,兩者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

研究人員分析歷時120小時潛水拍攝的3D影片,發現章魚與其他魚類的合作狩獵,並沒有真正的領導者,大家各司其職:搭檔魚類負責探索環境、指出哪裡有獵物,章魚則決定是否以及何時行動。章魚和鬚鯛合作時,獵食策略會更聚焦、高效,和石斑魚搭檔時效率較低。

這項研究呈現出章魚的跨物種合作,比歷來所研究過的其他這類關係更為複雜和精細,其合作關係會依搭檔夥伴而有所不同,但是整體而言,章魚與其他魚類夥伴搭檔出擊,捕獲獵物的成功率都比單打獨鬥高。這份研究報告已在《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發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