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緊張效應 植物採礦又掀起熱潮

編譯/潘楠慕  |2025.04.06
857觀看次
字級
超蓄積植物可成為金屬的另類來源。圖/法新社
稀土金屬已成戰略物資。圖/美聯社
植物採礦目前規模有限。圖/法新社
從植物取得金屬可兼顧經濟和環保。圖/美聯社
傳統採礦常有破壞環境的爭議。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錢不會從樹上長出來,但是從植物中提煉出礦物,為製造電動車電池提供重要原料,或許指日可待。這種「植物採礦」(phytomining)技術,不僅具環境永續,在地緣政治緊張下,也是另一個關鍵戰略礦產來源。

面對中國大陸在全球多種戰略礦產的強勢主導地位,美國正積極尋找替代礦產來源,能源部旗下高級研究計畫署(ARPA-E)已撥款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3000萬元),資助多個研究團隊,開發能夠吸收大量金屬元素的「超蓄積植物」(hyperaccumulators),以期在美國「種出」關鍵礦產。

超蓄積植物能夠在含有高濃度金屬的土壤或水中生長,其根部吸收這些金屬物質,使其組織含有高濃度的金屬。以鎳來說,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鎳元素後,透過焚燒處理成灰狀鎳濃縮物,再進一步純化為電池級材料。美國約有總面積404萬公頃貧瘠、但是富含鎳的土地,散布各地,其礦物濃度通常太低,不具大規模開採的經濟價值,正好可以嘗試低成本的植物採礦。

目前正在進行這類研究的如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植物生物技術專家丹克爾(Om Parkash Dhankher)的研究團隊,以及新創公司「金屬植物」(Metalplant)。現階段這類研究的採礦規模都不大,目標是每英畝(約4000平方公尺)年產量約300磅(約136公斤)的鎳,可供生產約6個電動車電池。

植物採礦並非新概念,早在1980年代即由農業學家錢尼(Rufus Chaney)提出,但是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牽動關鍵礦產的出口之際,這項技術又重新受到注意。美國能源部高級研究計畫署前主任王寧怡(Evelyn Wang)說:「這是一個技術空白領域,有可能帶來變革。」

大陸目前控制全球54%的精煉鎳市場,並壟斷包括鋰、鈷和稀土元素在內的多項關鍵礦產供應鏈。儘管美國也投入數億美元,推動傳統採礦和精煉設施,但是始終受環境影響評估和高成本問題所苦。

不過植物採礦技術也曾面臨挑戰,2009年一家民營公司使用錢尼開發的技術,在美國俄勒岡州種植「庭薺」(Alyssum),卻造成這種植物迅速蔓延,最後被該州政府宣布為有害入侵物種剷除。

丹克爾的團隊正試圖避免這類問題,透過基因工程,將庭薺的鎳吸收能力,轉植到在北美廣泛種植的油籽植物中,讓油籽能安全地儲存鎳元素而不傷及植株本身,同時又可避免入侵生態。

不過,紐西蘭坎特布里大學環境化學教授羅賓森(Brett Robinson)對這種技術持保留態度。他10年前曾發表論文,認為考量從分散各地農地收集礦物,再運送到冶煉廠的成本,植物採礦的效率低。他指出,「坦白說,我對於現在重新燃起對這項技術的興趣,感到驚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