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金門縣隸屬福建省,與廈門島相隔金廈水道相望,站在烈嶼或是馬山,都能以肉眼看到中國大陸。採小三通能從水頭碼頭乘船,約莫半個小時,便能抵達廈門的五通碼頭,這使得金、廈幾乎成為一體的生活圈。
就機場來說,金門島上有一座軍民兩用的尚義機場,肩負金門地區空運重任。不過,這只是一座國內線機場,不飛國際線飛機。距離金門島最近的國際機場,不是台灣島上的機場,而是位於廈門島上的高崎機場。
其實,無論是金門或是廈門的機場,都是抗戰時期日軍占領下修建的。金門機場較早,於一九三九年五月間,由日軍徵調民工,擇定西村五里外修建軍用機場,後因戰事影響未能完工,暫時擱置。之後,日軍將修建機場的地點,改到鄰近的廈門島。
廈門機場的修建始於一九四一年,選定的地點在廈門島東北側的高崎村。闢建機場最初目的是為了防範美軍,待修建完備後,除了軍用之外,也陸續開闢往返台北、福州、廣州與香港的定期航班。
然而,日軍並未放棄在金門修建機場的念頭。一九四四年,另擇西浦頭地區修建機場,但只做了半個月,就因為地質鬆軟難以闢建而停工。後來又選定安岐村東側,準備修建大型機場,但因戰局對日方逐漸不利而放棄。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廈門高崎機場由國民政府接收,於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一日改為民用機場,劃歸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廈門辦事處管理,開通民航航線。
然而隨著國共內戰不斷惡化,高崎機場於一九四九年二月復歸中華民國空軍管理,並成立第二四二供應分隊負責;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最後一架飛機飛往台北後,隨即因共軍占領廈門遭到關閉。
待解放軍接管後,圖以高崎機場為進襲台灣的前進基地,乃重行修整,於一九五二年底竣工,後又於一九五五年再次重修。但因機場處於金門國軍的炮擊範圍內,始終未能完全開放使用而荒廢。
相對地,金門機場則在國軍管治下有了新的局面。一九四九年,國軍於金門西洪地區另建軍用機場,作為廈門機場的備援。一九五一年六月,國防部核准民營的復興航空班機飛航金門,每周一班,服務往來金門的軍民,直至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因八二三砲戰影響而停航。
取而代之的,是靠近料羅灣、作為輔助機場的尚義簡易機場,該地雖然也遭砲擊,但仍堅持維修以運補物資。炮戰結束後,因應中共單打雙不打,僅准軍機起降,金門軍民只能搭乘軍機往返。
隨著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起,中共推動改革開放,以及一九七九年元旦,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後,中共開始銳意發展沿海地區經濟。一九八一年決定重啟高崎機場,取得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會兩千一百萬美元的貸款,將其擴建為國際機場,並於一九八三年十月正式開航。
同樣地,金門也開始著手恢復民航。軍管下的金門,經戰地政務委員會、國防部與交通部協調,於一九八七年開放民航機往返金門。首先,由遠東航空開闢台北到金門的往復航線,一九九一年,再由復興航空開通高雄到金門的航線。二○○○年後,尚義機場由民航局接管,轉為民航機場,另開通台中、嘉義、台南與馬公等國內航點。
廈門則因高崎機場載運量不斷擴充,逐漸難以負荷,決定在翔安區的大嶝島和小嶝島之間填海,另造新機場。這座新的翔安機場,就在金門馬山的正對面,預計二○二六年正式營運,距離金門島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