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哲思】禮佛 算崇拜偶像嗎?

文/天地仁道 |2025.03.19
209觀看次
字級

文/天地仁道

偶像,即土木金屬或其他材料所製的神佛塑像。佛像,是將抽象的佛經內容化為具體的莊嚴法相,供人瞻禮敬拜,撫慰人心。此外,佛像也是一種藝術,如雲岡第二十窟露坐佛像,高大身姿展現雄偉之美,臉上微笑展現溫暖與慈悲。

然而對某些一神教來說,「偶像」可不是正面詞彙。

《聖經‧詩篇》云:「他們的偶像不過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喉嚨也不能出聲。造它們的,並一切倚靠它們的,都要和它們一樣。」意思是,偶像只不過是人造之物,不值得倚靠,真正值得仰賴的,是創造宇宙萬物、愛我們的神。

不過,若因此說佛教是倚靠人造之像的偶像崇拜,恐怕是種誤解,因為佛教並不執著於有形的相。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有形萬物都會變化,終將毀壞歸空,如同虛妄假相。一個人呱呱墜地,從嬰兒、孩童長大成人,然後變老,沒有人能永保青春美麗;即使是山河大地,也總有崩壞的一天,何必執著於終將毀壞的假相,甚至塑像敬拜呢?

從本質上說,「佛」也不是神,而是「覺悟的人」,領悟萬物皆緣起緣滅,不必執著煩惱,因而超脫一切憂苦。既然不是神,就不需立像崇拜,陷入對「有形的相」的執著。

因此佛陀涅槃前告訴弟子「以戒為師」,避開偶像崇拜;西元一世紀前,人們不直接以人的形象表達佛陀,只以菩提樹、法輪等物象徵,稱為「無佛像時代」。

既然如此,現今遍布各地佛寺的佛像又如何解釋呢?那是佛教傳播的過程中,與各地偶像崇拜、鬼神信仰融合的結果。例如,中國自古就有敬神信鬼、立像祭祀的傳統,佛教於漢代傳入後,隨即被神化。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有天漢明帝夢見高大宏偉、頭頂光芒的金人,夢醒問群臣那是何神?有人說:「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於是明帝「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後來的桓帝更「數祀浮圖(佛陀)」,可說把佛當成神來拜了。

既然「拜偶像」並非佛教的本質,我們禮佛時該抱持什麼態度呢?應是把佛像當成「紀念像」,不是為了買車買房、升官發財等物質欲望的祈求對象,而是藉由佛像思念、敬仰佛陀,學習其不入執著,去除貪瞋痴,從而滅卻一切煩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