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沛語是善體人意,語多關心,但是她沒注意自己的話語,不論字句、語調、聲量,都傳遞了「擔心不已」這種情緒,導致說者無意,聽者卻被干擾了。
坊間有句笑語:「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然後拚命要孩子多添衣服;「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你餓。」所以要孩子拚命多吃。
媽媽承載許多壓力,希望孩子無憂無慮長大,又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這其間,擔心的影子彷彿爬藤般地在心頭纏繞。
˙What:不停催促的媽媽
沛語三十八歲,生活單純,就是照顧一兒一女,老公早出晚歸地上班。自從有一回參加國二兒子的班親會,聽到家長們分享孩子的補習經驗、學測結果,她驚覺自己孤陋寡聞,對孩子要求不夠嚴格。
從此,只要看到兒子抬起腳擺在茶几上,又不停地轉遙控器,沛語立刻吼:「還不趕快去唸書,整天只會看電視。」看到小學六年級女兒在浴室鏡前觀前看後,立刻催促:「校車快開走了,還不趕快出門?」看到老公,也是緊張地問:「你是不是該出門了,下雨天路上車子容易堵哩!」
˙So What:擔心為那樁?
沛語自認還不到更年期,也不是家中經濟出狀況,擔心不已的催促是不自覺的。
「吳老師,他們動作慢吞吞,我要求他們快一點,也是為他們好啊!」
「嗯!家人相處時,互相關照也不為過,只是妳有想過不停催促的底層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想了一會兒,沛語豐腴的臉頰現出疑惑。她自認最近常被兒子頂嘴,和女兒吵架,又被老公嫌囉嗦,她的感受是「好心沒好報」,卻沒有想過是自己有些情緒漩渦,讓自己陷入不開心的感覺。
˙Know What:放心的演練
「吳老師,我不只是在家裡被嫌囉嗦,最近連爸媽也不高興我常打電話問東問西。他們年紀漸長,多少有些病痛,我要他們注意飲食,多外出走動……因為弟弟浪蕩成性,姐姐又長住美國,能照顧他們的人,只有我。這讓我煩惱不已,害怕自己承擔不起,多唸他們兩句,還被嫌煩。昨天打電話去,老爸居然不高興地說,妳不要一直來吵我們,把自己的家顧好就好了。奇怪?我又做錯了什麼?」
沛語是善體人意,語多關心,但是她沒注意自己的話語,不論字句、語調、聲量,都傳遞了「擔心不已」這種情緒,導致說者無意,聽者卻被干擾了。
那麼,沛語可以怎麼做呢?
一、「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理建設:不去提早示警,放手讓孩子做時間管理、課業規畫,讓他們累積自己的生活經驗,並且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當孩子碰到困難,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有人聊聊,此時,沛語早已準備好,能夠提供平穩的語氣、成長的訊息,讓孩子得到支持。
有關對爸媽的身體照顧,多了解長照制度的服務項目,多分享先進的醫療資訊,在不著痕跡的互動中,讓長輩沒有壓力地樂於學習。
二、轉移注意力的多方接觸:該是時候把眼神向外探看,把心思向外延伸,看看朋友在學習什麼新資訊?玩哪些娛樂?往外的注意力增多,自己的心不會一直「掛在」家人身上;加上,聽多了、學多了,孩子身心發展多變化的例子知道多了,自然對家中子女的擔心害怕就會減少了。
「我珍惜當下,就是陪伴爸媽,不再過多吩咐、不停地交代,哈!何況我自從到合唱團、上瑜伽課,還固定參加線上成長課,忙得很,開心得很!連我老公都說,妳現在多了距離的美感!」沛語發現正面的成長資訊愈多,擔心的情緒漩渦愈少,反而讓自己在人際關係的糾纏中脫身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