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退休十餘年,年齡漸長,每日的運動,只剩下早晚兩次在公園慢走。看四季草木變化,觀四周人群移轉,漸漸地也與在園道中慢走的人們熟悉起來,彼此見面點頭微笑寒暄。
這些路友中,七十歲,算是個分水嶺,是小弟、小妹一族;上了八十以上,才算是大哥、大姐;更有橫跨日據時代,逾九十歲的長者,杵著拐杖,一步一腳印、一杖一點痕,有好心人士上前攙扶,還被嫌棄說:「我還能走!」是最美麗動人的風景。
平常寒暄:「你看起來三十九歲、四十八歲,愈來愈年輕了。」瞬間就把實際是八十四歲或九十三歲的他或她,逗得哈哈大笑。笑的是大家都知道真正老了,還被說年輕,是真笑話;可是說的人是真高興,聽的人是真歡喜。誰不喜歡人愈老,卻活得愈年輕!
或許是接觸的人群,都是同輩或長者;也或許是習慣成自然。日前,看到一位面目姣好的鄰居女士,點頭問候交談,得知她竟已退休在家數年;自然的問了一句:「妳幾歲啦?」本意是妳看起來真年輕,怎麼就退休了;不想收到的回覆竟是:「你不覺得問女士年齡,不禮貌也不尊重嗎?」
當下,我尷尬的愣在原地。問不熟悉女士的年齡,不符社會禮儀,有欠恰當,該打,在社會打滾數十年的我怎會忘了啊!或許這就是代溝,或許是自己真老了。六十餘歲的人,應該還算是年輕人,問年輕人年齡,當然失禮。只能再三道歉:「嗯,我老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