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檸檬
如果你曾在馬路上被飛馳而來的機車嚇到,然後身體本能的閃開,那麼恭喜你,你的大腦完成了一場精密的即時決策。這種「瞬間反應」不只是人類的特權,動物的世界裡,這樣的決策更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日常。
瞬間決策 大腦反應
兔子在遇到天敵時,有時會停住不動,幻想自己是一塊石頭;有時拔腿狂奔,看看能否贏過捕食者;如果退無可退,牠甚至會奮力一搏,試圖用後腿踢開敵人。這些選擇看似隨機,但其實是經過演化精挑細選出的最佳生存策略。
變色龍的決策模式則代表另一種極端,牠的雙眼可以獨立運作,分別觀察不同方向的環境,直到決定攻擊時,才會讓雙眼對焦於同一個目標,利用雙目視覺計算距離。瞄準過程雖然比較花時間,但牠的舌頭能在0.07秒內完成攻擊,準確無比。這種「慢思考、快動作」的決策方式,可以有效保證牠的捕食成功率。
而人類的決策則常常是「快選擇,慢後悔」。走進便利商店,你可能第一眼看到最熟悉的零食就拿起來,回家後才發現櫃子裡還有兩包一樣的。這種「即時決策」原本是為了應付突發狀況,例如快速閃避危險。但在現代社會中,有時反而會讓人做出衝動購物的選擇。
人類動物 誰反應快?
有時面對未知情境時,人類的決策會受他人影響。當有人抬頭望向天空,旁邊的人會跟著一起抬頭看,並不知道看什麼,這種「從眾效應」在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那麼人類之於動物有什麼不同呢?人類的獨特之處,在於擁有「後設認知」的能力——不只是做決定,還能回頭檢視決策過程,並從中學習與調整。這讓我們能夠從經驗中改進未來的選擇,例如記住某家超商的買一送一活動,或在猜拳時觀察對手習慣,並加以利用。
動物的決策機制雖然強大,但大多依賴演化的本能,較難靈活改變。相較之下,人類雖然經常做出衝動決策,但我們能透過學習與分析來優化選擇,這就是我們的優勢。然而,在某些情境下,理性分析未必勝過本能反應—— 如果有機車突然朝你衝來,還是先躲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