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燈》三十系列 ③ 】 佛光六十,燈燈相續

文/符芝瑛  |2025.02.24
504觀看次
字級
佛陀紀念館已是海內外佛弟子的參拜聖地。圖/資料照片
佛光山大雄寶殿成佛大道上排班齊整、行道雁行、威儀三千的僧眾。圖/資料照片
位居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之間的藏經樓,乃全球人間佛教研究的軸心。宗祖殿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上下相依,更象徵法脈延續。圖/CH

文/符芝瑛

編按

《傳燈.星雲大師傳》一九九五年出版,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第一本授權傳記,今逢出版三十周年,特邀本書作者符芝瑛撰寫「《傳燈》三十」系列文章。

本系列最後一篇,展卷星雲大師擘畫「佛法僧」三寶具足的佛光山宏偉藍圖,以及人間佛教旗幟如何在五大洲飛揚,成為裨益人心,當世安樂的依歸。



三十年前,為撰寫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傳記,多次跟隨大師巡禮佛光山各處:沿路聽他娓娓憶及:從麻竹叢生,信徒擔心「連鬼都不會來」的五座山頭開始;師生胼手胝足蓋起東方佛教學院;朝山會館裝抽水馬桶被教界批評奢侈;大專佛學開營前水塔故障,大師恨不得全身血液化為清水……到一千餘位僧眾在此安住,精進學業、事業、道業。記得有一天《遠見》雜誌攝影記者陳志銘建議大師盤坐在大雄寶殿丹墀拍攝,看著一束陽光穿破雲層包裹住大師全身,法相莊嚴,剎那間有一種撼動的感覺。

十三年前,任職《人間福報》,常回山工作報告。正值興建佛陀紀念館,一天,大師不知已是第幾次率徒眾巡視工程,彩霞暈染高屏溪上空。我回望佛光大佛,再看看大師,忽然感受兩者面容竟有幾分肖似,佛陀、大師都回到五十歲上下的模樣。

二○二三年大師圓寂後,宗祖殿成為我回山的第一站,禮拜師父,報告近況,也跟他說:「師父,我想您了!」舉目門框上對聯寫著「建寺安僧傳道五洲猶似蓮華不著水;雲遊世界緣結十方亦如日月住虛空」,豈不就是星雲大師生平寫照?宗祖殿位於藏經樓,落成之後人間佛教研究院遷入,典藏大藏經與《星雲大師全集》,致力研究人間佛教思想,記錄人間佛教實踐成果。

開山半世紀以來,大師帶領著出家、在家弟子「向前有路」,擘畫踐行,如今佛光山佛(佛陀紀念館)、法(藏經樓)、僧(佛光山)三寶具足,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放眼世界佛教史,應可謂前無古人。

佛陀紀念館代表「佛」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落成迄今,佛弟子來虔誠參拜佛陀舍利;建築專家來觀摩梵唐佛殿與八塔;文化愛好者來欣賞佛造像及藝術精品;海內外遊客來沉浸式體驗當下佛國、人間淨土。

然而較少人知佛館的前世今生。前因一九九八年二月,星雲大師赴印度傳授三壇大戒,西藏貢噶多傑仁波切感於大師對促進世界佛教交流的努力,和十二位仁波切聯名簽署,將佛陀真身舍利贈予大師,同年四月大師率團恭迎回台,發願啟建寶塔供奉。兩個傳法路徑(漢藏)、兩位耆宿高僧,一時千載、千載一時的善緣,佛牙舍利到來,台灣這塊土地何其有幸!

大師曾說明佛陀舍利的意義:「不需要將舍利以聖物看待,而是學習佛陀的精神。若是將佛陀舍利披上神祕的色彩與迷信的外衣,反而讓人無法了解佛陀的真實面目,佛陀本懷為示教利喜,明心見性,服務人間社會。佛陀並不需要人們禮拜供奉,但眾生需要借由禮拜聖賢,啟發善念,淨化心靈。」

因此佛館不是佛光山的,而是大眾的。十餘年來開放給政府機關與民間團體開會研習。政府部門邀請外賓來台訪問,佛館也是最體面恰當的選擇。一般遊客來到這裡能強烈感受友善與便利,法師、義工、佛光小姐都是笑臉相迎,處處展現佛陀「以人為本」的核心精神。

藏經樓則是「法」的寶庫

星雲大師畢生弘揚實踐人間佛教,除於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馬來亞大學設有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外,並與數所高等學府合作,共同推動人間佛教之研究。而位居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之間的藏經樓,乃全球人間佛教研究的軸心。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介紹,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佛陀出生、成道、說法、涅槃都在人間,為的是讓人間離苦得樂,饒益一切有情。研究院有三個任務:第一,研究記錄百年來人間佛教的發展。第二,系統整理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給未來推動人間佛教者指導與參考。第三,培養人間佛教的高等人才,包括博士、博後,成為專精人間佛教的論師。另外兼及星雲大師著作的翻譯。

二○一三年開始,以兩岸三地為主,研究院每年舉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至今已十一屆不曾中斷,每次有三十至四十位學者參加,形成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共識。上海玉佛寺也在研究百年來人間佛教的進度與發展時,提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以前很多人誤認學術是搆不著的金字塔頂端,大師一直努力讓學術大眾化,經過多年耕耘,現在大家比較能接納學術,不再望而生畏。

妙凡法師說,大師的理想是希望整個佛教,不管南傳、北傳、藏傳,只要是佛教,想要弘法,就非得重視此時、此地、此人,積極把佛法帶進家庭,帶進社會,用人間佛教來統合不同的佛教形態。

什麼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用十二個字簡潔概括:「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也可以用《星雲大師全集》詳盡展開。歷來高僧都是在自己身後由弟子學生集結其思想,編纂出版《全集》以資紀念,大師則在弟子祈請下同意生前開始著手,以編輯委員會為主,大師從旁建議。二○一七年出版《星雲大師全集》三百六十五冊;二○一九年大陸新星出版社合併為一百零八冊簡體版;二○二三年大師圓寂後,增補為三百九十五冊。

全集出版不僅是佛教界盛事,也是學術界久盼的甘霖。海內外學者紛紛給予極高評價:

●《星雲大師全集》是人間佛教寶典。希望《全集》的出版,給人間佛教的研究和推動提供更豐富的資源,給廣大的佛教信眾帶來更多的智慧啟迪和踐行法門。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

●全集是開啟人間佛教新時代的奠基之作,既飽含著星雲大師數十年信仰實踐與觀察思考的智慧,也以清新通俗的方式彰顯著佛法救世利生的本懷,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

宗祖殿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上下相依,象徵法脈延續。星雲大師希望來看他的人都能與法相連,因為這裡的藏經是活的,這裡的法與人間息息相關,而《星雲大師全集》就是大師留給世人「法的舍利」。

星雲大師生前興建的最後一棟建築是藏經樓,開山最初興建的第一棟建築是東方佛教學院,一甲子光陰孕育了眾多高素質僧眾,也成為佛光山教團的支柱。

曾經有遊客問佛光山法師:「年紀輕輕的幹嘛想不開出家?」法師含笑回答:「就是因為想開了才出家!」的確,星雲大師以降,佛光山僧眾都是各個世代的佼佼者,大師可謂最早的「斜槓青年」、「六邊形戰士」——佛學、文藝、傳播、建築、教育領域等都自成大家。來自宜蘭的弟子參與台灣佛教復興及佛光山開山,輔佐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人人尊稱「長老法師」實至名歸。接著四年級、五年級法師承先啟後;六年級、七年級法師與時俱進;八年級、九年級法師當下承擔,甚至出生於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也加入僧團,佛光山老幹新枝,圍繞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宗旨,制度領導,集體創作。

二○一○年大師應常州天寧寺松純長老之邀,帶領弟子參訪,我也有幸跟上,親見難得畫面:松純長老說聽聞佛光山弟子教育程度高,請問在座的有哪些是碩士博士,經大師示意,坐在大師後面的十數位法師齊刷刷起立,當下所有賓客不約而同口中「哇!」的一聲驚歎,接著鼓掌不斷。

徒眾講習會是佛光山年度盛事,千餘位法師回本山述職學習,交流弘法經驗,獲取時代新知,最重要的是重溫六和敬僧團的規矩儀禮,熏習人間佛教宗風。大師無論行程多麼緊湊都會撥冗出席,與弟子共同度過一周寶貴時光。徒眾也很珍惜進修機會,因為時代節奏已經從慢板變成快板,「你可以下車,但車子還是會繼續向前開」。

大師三十多年前在傳燈會下成立傳燈學院,規畫各種世間、出世間課程。現在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兼任院長,開設必修選修課程,考試不過會被「當掉」。而人間佛教研究院也設立徒眾短期研究班,每年四期。進修分線上線下,佛光弟子為自己,也為大眾終身學習,重溫已知,增益所不能。

星雲大師圓寂前已規畫了佛光山第二個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甚至說要「乘願再來」,與佛光僧信二眾弟子續前緣共盛事。

大師用將近六十年時間,將佛光山建設成圓滿具足佛法僧三寶,我們僧信二眾弟子也要發願,生生世世等著您,追隨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