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周亮 熱情守護 魚群回歸

文/記者康錦謙 |2025.02.23
326觀看次
字級
周亮在養殖場內查看魚類生長情況。圖/新華社
李培富到一處被稱作「三塊石」的岸邊,就是當年中華鱘成群產籽的地方。圖/新華社

文/記者康錦謙

1980年代以後,受圍湖造田、挖沙採石、水質汙染、過度捕撈等多重因素影響,眾多珍稀水生動物面臨生存危機。大學剛畢業的周亮回到家鄉宜賓,協助父親經營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30年過去,父子協力,成果豐碩。



周亮站在水池中,靜靜地觀察。忽然間,他極迅速地出手,徒手抓住一條一公尺多長的大黑魚,黑魚不斷翻騰,攪起浪花飛濺到半空。周亮雙手緊緊控制住魚頭,等魚的力道弱了,他便輕柔地將魚翻過面,開始細細檢查魚肚。

「你看這條中華鱘,肥美度非常好,它今年要產卵的。」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的周亮,對於長江中的長江鱘、中華鱘、胭脂魚等水中精靈,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

周亮的家鄉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岷江、金沙江在這裡匯流成長江,浩蕩東去。一九八○年代以後,受圍湖造田、挖沙採石、水質汙染、過度捕撈等多重因素影響,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白鱘、長江鱘、中華鱘、胭脂魚等眾多珍稀水生動物面臨生存危機。

歷三十年成果豐碩

一九九二年,周亮的父親周世武在這種背景下,創辦了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主要馴養、繁殖和保護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以及開發長江上游特有經濟魚類白甲魚、岩原鯉、圓口銅魚、中華沙鰍等。

這一年,大學剛畢業的周亮也回到家鄉宜賓,協助其父親經營研究所工作。自一九九三年至二○二三年,在父子兩人的接力奮鬥下,這個民營研究所成功實現長江鱘、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的全人工繁殖,並向長江增殖放流長江鱘五十多萬尾、中華鱘三十尾、胭脂魚三十四萬尾。

從三十多年前的艱難起步,到如今已有了三個養殖基地,研究所還與其他水產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二○一八年,大陸農業農村部啟動長江鱘拯救行動;二○二一年,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同年,長江開始十年禁漁。政府民間共同出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進入立秋,暑熱還未消散。雖然每年最忙碌的月分已過,但周亮每周還是要開車到幾個養殖基地,查看養殖場運行和魚兒生長情況。他穿上下水褲,每個池子隨機檢查大約三條魚。

周亮告訴記者,母親曾向他描述過一幅他至今不曾見過的場景:在宜賓東郊開闊的江面上,成群的鱘魚時而結伴潛水,時而爭相躍出水面。

青春投注熱愛事業

為求證周亮的說法,記者來到毗鄰金沙江的宜賓市敘州區安邊鎮火焰村,村民告訴記者,這裡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從七十二歲的老漁民李培富口中,記者同樣聽到了魚兒成群躍出水面的盛景。

「成群的中華鱘、長江鱘跳出水面,濺起來的浪花有四、五公尺高,就像牛在水中翻騰……」半個多世紀前看到的場景,李培富至今仍感覺歷歷在目。

二○二一年,為保護生態環境,中國大陸全面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李培富和數十萬長江漁民一樣上了岸。但沒過多久,李培富又幹起了「老本行」──水產科學研究者看中他幾十年打漁積累的豐富經驗,讓他幫著做水產調查。

李培富帶記者來到當地一處被稱作「三塊石」的岸邊,指著淺灘處告訴記者,那就是當年中華鱘成群產籽的地方。「每年白露到霜降節氣之間,它們就準時出現在這裡,跳躍、產籽,濺起的水花能打溼江邊人們的衣裳。」李培富說。

「我的目標就是要讓這樣的場景重現。」周亮抬起頭認真地說,他與李培富是多年的老朋友,在研究所起步、運行階段,還從李培富那裡買過魚,兩人之間也經常交流探討。

在養殖場,記者見到一張十幾年前周亮的照片,他抱著一尾長江鱘,笑容燦爛。歲月流逝,如今周亮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很幸運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精力,都在熱愛的事業上。「我不能放棄,如果我放棄了,我的魚咋辦?」周亮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