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煉技術大突破 陸鎳產量占全球逾半

編譯/潘楠慕 |2025.02.23
567觀看次
字級
鑄幣廠從廢棄3C回收貴金屬變成寶。圖/法新社
鎳鐵冶煉出的冰鎳用於製造電池。圖/美聯社
一批回收等待處理的塑膠垃圾。圖/法新社
鎳冶煉廠往往有高汙染問題。圖/法新社
回收處理的廢棄電子產品。圖/法新社
多種電動車相關礦產已被視為戰略原料。圖/法新社
顯微鏡下的塑膠微粒。圖/法新社
大陸冶鎳技術的突破開拓了市場版圖。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近年來,隨著電動車市場迅速發展,對鎳和鈷這兩種關鍵礦物的需求不斷攀升。然而,在全球資源短缺與環保壓力下,如何從低等級礦石中提煉出高品質鎳鈷,是礦業界亟待解決的難題。在這方面,中國大陸突破技術瓶頸,開發出一塊新的礦產資源,改寫全球鎳礦市場版圖。

冶煉鎳礦的「高壓酸浸」(HPAL)技術,一直有設備損耗大、維修成本高和會產生大量難以處理的酸性廢棄物等問題,導致西方多項提煉計畫因此作罷。然而,大陸工程師著眼印尼偏遠島嶼上普遍被認為商業價值不高的鎳鈷礦,設法破解技術瓶頸。

這項「變廢為寶」的嘗試,從中國恩菲工程技術公司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偏遠林區成立HPAL工廠開始,初期困難重重,2013年營運第2年產能僅達40%。但靠著母公司雄厚資金支持以及持續改良技術,2017年達到設計產能,寫下重要里程碑,不僅意味著培養出數百名精通HPAL技術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也扭轉大陸冶鎳技術在關鍵環節落後西方的劣勢。

隨後,大陸鎳產業鏈服務商「力勤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看準契機,於2018年12月在印尼東部奧比島建廠,聘請恩菲提供技術支援。多年努力下來,目前大陸在印尼已有至少4家HPAL冶鎳廠穩定運作中。

日本和西方企業因擔心成本和環保問題,對HPAL技術多半裹足不前,而力勤總工程師王多冬表示,他們對冶煉過程進行多項調整,例如改用更便宜的鈦材、設法降低最終鎳產品的含水量,以及尋找本土公司生產低價版的西方設備,從而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效率。他說:「我們從那些失敗的計畫汲取教訓,分析其缺點,然後加以改善。」

儘管西方礦商普遍質疑,大陸公司憑藉低成本的政府貸款、漠視勞工權利和環保規範,取得不公平的競爭條件,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大陸在HPAL技術上的突破和快速部署,改變了市場遊戲規則,使陸企掌握前所未有的競爭優勢。

大陸在技術突破後向市場注入大量供應量,也加速鎳鈷價格暴跌,壓縮西方對手競爭空間。根據市場數據供應商「基準礦物情報」(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數據,大陸及其海外企業提煉的鎳產量,在全球市場所占比率,已從2015年的34%,攀升到去年的58%。

同時期澳洲、巴西和美國等地鎳鈷礦場,因不敵大陸低價產品競爭,紛紛關閉或停產。德國巴斯夫(BASF)和法國礦業公司Eramet,去年也取消原定計畫在印尼興建HPAL廠的合作案。巴斯夫表示,「全球鎳礦市場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英鑄幣局轉型 廢3C回收貴金屬

已有千年歷史的英國皇家鑄幣局,主要職責向來是鑄造硬幣,然而,隨著現金使用量大幅減少,鑄幣局也亟需轉型,現在他們的新任務是:從報廢電子產品中回收貴金屬,將其製作成珠寶。

走過輝煌的鑄幣歷史,如今的英國皇家鑄幣局的熔鑄廠內,堆放著大批電視、電腦和醫療設備中的電路板等,預計每年要處理約4500噸這類電子廢料,其中含金量明顯較高的小型電路板,會直接送到鑄幣局的化學工廠提取黃金,其餘則送入「脫零件機」,以230oC高溫融化焊料讓零件脫落後,再輸送到分揀機上,依尺寸過篩。

不含黃金的零件也有其價值,從中提取出的鐵、銅和鎳等金屬,可以再賣到金屬市場,其餘廢料則被粉碎後,賣給建築公司作為建材使用。

英國皇家鑄幣局從鑄造銀幣、金幣,再到銅幣及其他低價金屬硬幣,甚至承接其他國家的鑄幣業務。然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現金使用量急劇下降,新鑄硬幣的需求幾乎消失。2022年該局僅發行1580萬枚英國硬幣,與前一年相比大減90%。

貴金屬回收與珠寶製作,為皇家鑄幣局帶來轉型契機,也符合企業與消費者,對具環境永續和道德來源商品愈加成長的需求。鑄幣局將這些報廢3C重生製成的珠寶,命名為「886」系列,紀念該局西元886年首次鑄造硬幣,並在倫敦梅費爾區開設旗艦店銷售,其中一對9K金小環形耳環,售價795英鎊(約新台幣3萬2000元)。

英國皇家鑄幣局執行長傑索普(Anne Jessop)說:「未來20年,硬幣的地位會是怎樣,誰也無法預測,但是我們相信,這項新技術和業務將為鑄幣局開創新局。」



新型超分子塑膠 不會產生微粒

塑膠因難以分解,造成的微粒汙染愈加受到重視,針對這一點,日本一項研究開發出一種新型超分子塑膠,強韌度與傳統塑膠相當,卻能完全在海水中分解,可望有助於減少塑膠微粒累積在海洋和土壤中,最終進入食物鏈的風險。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創新材料科學中心(CEMS)教授相田卓三(Takuzo Aida)率領的這項研究,利用兩種離子單體,創造出具有交聯鹽橋(salt bridges)超分子結構的塑料。其中一種單體是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六偏磷酸鈉(sodium hexametaphosphate),另一種則可用任何一種胍鹽基(guanidinium)離子單體。

這兩種單體可被細菌代謝,確保這種新型塑膠在分解成基本成分後,可完全生物降解,不留下有害殘留物,而交聯鹽橋結構,使其正常情況下穩定且不可逆,僅在接觸海水等含電解質環境時才會分解。

研究關鍵在於,將兩種單體混入水中,會形成兩層不相容液體:較濃稠的粘性層包含關鍵的交聯鹽橋結構,而副產品鹽離子被排除進入較稀層中。若無此「脫鹽」步驟,製造出的材料是易脆的晶體結構,不堪使用。此材質重新吸收鹽離子後,則會迅速逆轉其結構,使其在數小時內失去穩定性。

這種新型塑膠透明、無色且高密度,而且無毒且不易燃,透過調整胍鹽類型,可依需求量身打造不同硬度和延展度。將此塑膠材質置入鹽水中分解,可回收其中91%的六偏磷酸鹽和82%的胍鹽,在土壤中10天內完全分解。

這份研究報告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相田表示,這項研究顛覆過去對於超分子塑膠脆弱且不穩定的看法,這種新材料不僅強韌、穩定、回收效率高,「最重要的是,不會產生塑膠微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