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麥田出版提供
文/史蒂芬.羅 譯/李斯毅
史蒂芬.羅(Stephen Law)是一位哲學家,也是多才多藝的博學者。現任教於牛津大學,其研究專業為心靈哲學、語言哲學與形上學等。他透過簡短篇幅談論人生大哉問,將哲學帶入生活。
以下是我的懺悔:我經常糾結於自己做過的決定。我會反覆思忖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並且問自己:「這是最好的方法嗎?也許我應該採用其他的方法?」有時候這種有點像強迫症、不停回頭看的傾向會讓我變得嚴重焦躁不安,因而無法注意當下發生的事和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有時候我會更過分:不僅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事,還認定自己肯定做了錯誤的事。我會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甚至迫切希望能回頭做出不同的決定。有時候會被自責壓垮。
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這樣健康嗎?有些人會勸我:做過的事都已經做了,過去無法改變。因此我回首往事與質疑自己,甚至懊悔所做的事,根本完全沒有意義。我不應該專注在無法改變的事物──我不可能改變的過去──而應該專注於我能改變的事物:現在和未來。
德國哲學家尼采建議我們應該努力活出不後悔的人生。尼采說:「我認為讓人類變偉大的祕訣,就是Amor fati。」「Amor fati」在拉丁語中是指「對自身命運的熱愛」。對於我們的所作所為,後悔或自責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做過的事無法改變。確實,尼采還補充說明,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就形同「做了一次愚蠢的行為之後,又做了第二次」。
問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或者後悔自己做過的事──對我們而言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這是人類常態的一部分。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倘若這麼做對我們根本沒有好處,為什麼我們會演化到這種惦記著無法改變之事的狀態呢?
答案是,這麼做當然對我們有好處。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教訓。那些回顧自己所做之事與所犯過錯的人,更能夠避免再次犯下同樣的錯誤。我們在腦中重播自己經歷過的種種情節,並且追問自己「我到底做得對不對?」這種自我檢討可能對我們很有幫助。
我做了正確的決定嗎
斯多葛學派關於深刻反省並懊悔的見解或許是正確的。斯多葛哲學家塞內卡、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理略都認為後悔之類的負面情緒沒有益處,應該避免那些情緒發生。畢竟過去無法改變,因此斯多葛學者認為我們在情感上不應該繼續糾結,也不應該因為悔恨無法挽回之事而深感困擾。
然而,如美國哲學家馬西莫.皮戈里奇(Massimo Pigliucci)所指出,這並不表示斯多葛學派認為像這樣回顧過去是錯的,因為回顧過去可以幫助我們從所犯的錯誤中學到教訓。事實上,斯多葛學家塞內卡在他的著作《論憤怒》(On Anger)中非常鼓勵我們在一天結束時回顧一天發生的事,並檢視自己做了什麼:
你應該每天檢查自己的靈魂,塞克斯提烏斯(Sextius)就有這種習慣。當一天結束時,塞克斯提烏斯會專心安歇,並詢問自己的內心:「你今天改正了哪些壞習慣?你發現了哪些惡習?你在哪些方面表現得更好?……」還有什麼樣的討論方式會比檢討一天發生之事更值得讚揚的?
斯多葛學派認為回顧過去並詢問自己「我做了正確的決定嗎?」是一種別具價值的練習,但如果這麼做會使我們的負面情緒高漲、導致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心煩意亂,這樣的負面情緒就沒有好處,對於你從錯誤中學習教訓也毫無必要。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