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海洋在哭》海洋的命運,我們的命運

文/陳徵蔚 |2025.03.02
389觀看次
字級
圖/寶瓶文化提供
圖/寶瓶文化提供
圖/寶瓶文化提供
圖/闕竹懋攝影

文/陳徵蔚

作者陳徵蔚是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也是PADI名仕潛水訓練官、DIWA開放水域潛水教練、「台灣淨海協會」創會理事長。從2018年開始,與夥伴以潛水打撈海底垃圾,並持續撰文投書,倡議正視、保護海洋。他說,拯救海洋,其實是拯救我們人類自己!



第一次遇見綠蠵龜「瞇瞇眼」,是在墾丁後壁湖的核電廠出水口左側。

那天,我眼角餘光突然瞥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是……海龜嗎?但又不太敢確定。因為在當時,墾丁後壁湖出水口附近,出現海龜的機率並不高。

我轉過頭去,定睛一看,心中雀躍不已。

一隻大約60至70公分的小綠蠵龜,正從我身邊游過,接著棲息在珊瑚下方,隨著輕柔的浪湧飄搖。

海龜的背甲上經常附著藤壺、藻類,因此,牠們喜歡待在硬珊瑚或岩石底下,隨著浪湧擺動,磨去背甲上的附著物。

清理背甲其實滿花時間的。一角磨乾淨了,就要換個方向與角度,再繼續磨。因此,勤勞的海龜背甲都乾乾淨淨的,而懶惰的海龜,背上就會布滿青苔,很像一個長久沒刷牙,累積黃垢的「苔垢龜」(骯髒鬼)。

我們遇見的這隻小海龜,牠的背甲非常乾淨。沒有青苔、藤壺,只有磨甲的痕跡,一看就知道是個愛乾淨、勤洗澡的好寶寶。

小海龜半瞇著雙眼,看到我們接近,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威脅性,因此繼續待在珊瑚下方,神態從容、悠閒。

這隻海龜的體型不大,以海龜動輒百歲的年齡來說,牠還是個小朋友呢!

「瞇瞇眼」逐步走向死亡

我們靜靜地待在海龜身邊,拍了幾張照片。我們盡量輕柔而緩慢地呼吸,深怕氣泡聲趕跑了牠。而小海龜就這麼悠閒地,在我們眼前隨波飄擺,恍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筆下,悠悠招搖的青荇。而我們,則像是徜徉在大海柔波裡的快樂海草。

因為這隻海龜始終瞇著眼睛,慵懶地棲息在珊瑚下,所以我就叫牠「瞇瞇眼」吧。

回到北部後,我經常想起瞇瞇眼。除了與朋友、學生分享牠的可愛照片外,我也常惦念著牠是否一切安好,期待著下次重回墾丁,再去探望牠。

再次看見瞇瞇眼的消息,是兩個月後,在一位潛友的臉書裡。

瞇瞇眼在雀屏珊瑚附近被發現。影片中,牠頭下腳上,倒栽蔥漂浮在海底,看起來剛死去不久。

影片中的牠,依然瞇著眼睛,只不過眼神早已經失去了生命光采。

瞇瞇眼的死因不明,然而,根據海生館分析其他海龜排泄物後,發現幾乎每一隻海龜的腸胃道中都有塑膠垃圾。

只是牠們肚子裡常見的垃圾,並不是一般熟知的塑膠袋,也不是吸管,而是硬塑膠破片,顏色以白色為主。是的,「硬」塑膠。

這些異物,會造成海龜脫水、腸胃道炎症和腎臟疾病,最後引發死亡。

更令人憂心的是,在恆春的海魚的腸胃道中,幾乎百分之百含有海廢塑膠。而恆春半島,其實是台灣相對乾淨的海域,如果連恆春都如此嚴重,其他地方真的不堪設想。

惡果終究回到自己

瞇瞇眼的離開,讓我更加明確地知道,清除海洋垃圾,減少製造塑膠垃圾,實在刻不容緩。於是,除了潛水淨海、打撈海底垃圾外,我開始身體力行,隨身攜帶杯子、餐具、餐盒、袋子,盡量減少自己製造塑膠垃圾的機會。

看著瞇瞇眼最後的身影,我想起印第安酋長西雅圖〈我們怎能販賣空氣〉的呼籲:「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大地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人若唾棄大地,就是唾棄自己……若汙穢了你的床鋪,你必然會在自己的汙穢中窒息。」

西雅圖說的雖然是「大地」,但其實「海洋」不也如此?海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而倘若我們持續汙染海洋,雖然率先死去的是海洋生物,但惡果終究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

我開始思考,未來我的孩子,是否還能看見美麗的海洋?抑或是等到他們長大以後,大海已經成為只剩水母與垃圾的濃湯?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