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逢年節過後,診所醫院腸胃科門診總是人滿為患,因腸胃症狀而就醫的病患明顯較平日增加許多。根據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多名胃癌病例,其中第二至四期占比達67.29%,確診時多已晚期,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且影響預後,也是胃癌的5年存活期始終無突破與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指出,年節團聚享受大餐美食,高油高鈉菜餚、反覆加熱的美食都可能加重腸胃負擔,胃脹氣、胃痛等情況層出不窮,然而不少人習慣依賴胃藥暫時舒緩不適,導致胃部問題被長期忽視,甚至延誤胃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指出,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主因包括篩檢制度不健全以及藥物選擇限制有密切相關。韓國與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其藥物核准與治療選項亦更為多元,使得存活期相較台灣更具優勢。
衛福部今年已經擴大試辦胃癌幽門桿菌的公費篩檢,預計從明年開始正式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成為國內的第6癌。沈延盛指出,台灣胃癌患者的幽門桿菌陽性率已經低於5成,代表發生胃癌還有其他風險因素,需要更有策略性的篩檢。他建議,政府除了幽門桿菌的篩檢之外,也該針對高風險族群全面推動胃鏡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