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烏克蘭剛開始戰爭時,世界一片熱血,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鬥志昂揚,美歐各國助陣助威,一時聲勢大振。然而所有的隱憂已現,俄軍砲火攻勢遠大於烏克蘭,而美國怕和俄國發生直接衝突,演變成兩個核子大國的世界大戰,拒不派兵支援,只支援武器防空飛彈,而且不是遠程的攻擊性飛彈。烏克蘭人大量逃亡,波蘭邊境擠滿出逃的人。
如今,三年過去了,烏克蘭戰到士兵都缺乏,美國還要求降低徵兵年齡到十八歲(現在是二十五歲),為了兵源而徵用女兵,更是令人不忍。設想應該是照顧家園最後的堡壘,是養育孩子的母親之手,都被迫上前線作戰,未來怎麼會有新的戰士?
最為悲哀的,毋寧是美國大選改變了領導人,新總統川普以商人之姿,要求烏克蘭要付出美國軍援的代價,以五千億美元為計算,要烏克蘭簽下不平等條約,美國將收取烏克蘭從資源開採中百分之五十的經常性收入,以及未來資源營利化後「發放給第三方許可證」的百分之五十財務價值。了解談判的專家描述:這項權利的意思是「先付錢,再去養活你的孩子」。這些條件竟比一九四五年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戰敗後,遭受的經濟制裁還嚴厲。何其可哀啊!
而美俄談判過程,也是川普先定下條件,跟普亭談過基本架構,再告知澤倫斯基。烏克蘭連上談判桌的機會都沒有。美俄剛剛在利雅德結束的談判,澤倫斯基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川普甚至指稱是烏克蘭先開啟戰爭。可憐的烏克蘭,被當成餐桌上的「菜」,任人宰割。
國際政治學者曾用「瓜分一空」來形容現在的烏克蘭:俄國占了百分之二十土地,美國要了百分之五十礦產,歐洲要他償還戰爭債務,人才逃走一空,青年死傷慘重,四千萬人口剩下不到三千萬。俄國還要等到澤倫斯基下台再談判。這幾乎是「亡國之痛」。澤倫斯基如何對後世子孫交代?
反省起來,烏克蘭最大的關鍵是:誤信了歐美對其加入北約的承諾,在內部鼓動民族主義,對本來和平相處的俄羅斯民族採取壓迫政策,甚至有法西斯主義的亞速營士兵對俄羅斯族裔進行屠殺,終而導致仇恨不斷升高,直到俄國以保護俄羅斯人為由,揮軍入侵。
回顧這過程,或許烏克蘭人未曾預料,澤倫斯基的種族主義壓迫,亞速營的法西斯仇恨屠殺,才是導致戰爭的最初根源。而仇恨一旦挑起,最終難免以流血收場。
從世界大局看,會更了解烏克蘭命運的無奈。夾在美、俄、歐大國博奕中,烏克蘭如果不是選擇單一倚賴美國,或不全然寄希望於加入北約,是不是能更冷靜地處理對俄關係,強化平衡而非一面倒,甚至,更為平和地處理內部民族問題,強調融和,而不是分裂與仇恨?如果不是那不斷深化的內部仇恨與族群撕裂,烏克蘭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嗎?
烏克蘭給世人最大的教訓是: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就要有智慧地應對。當今是大國博奕的世界,小國應知道弱國的行事應小心謹慎,掌握分際,千萬不要逞能,變成大國的棋子,到最後大國一選舉,立場一變,像烏克蘭一樣,被瓜分到亡國的地步。悲憐烏克蘭,我們切切要記住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