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來說再見的下午

文/屈穎  |2025.02.16
448觀看次
字級
圖/善雨 AI生成

文/屈穎 

午後,有一個男孩來家裡。他來的時候,我剛好在誦經,他就耐心地坐在客廳等待。我誦到一段落出來,發現他一個人坐在那裡,正好是大謀和看護午休時間,客廳只開了一盞燈,沒有開風扇,也沒有開冷氣,便請他進書房坐坐。這段談話,讓我既感慨又惋惜。

這位高高的男孩,去年剛讀博士班,其中一封推薦信是我幫忙寫的。而今卻因為多重壓力與考量,辦理了休學。他知道我喜歡吃淡水的一家素喜餅,問了我喜歡的口味,特地送過來。我以為他覺得我最近可能需要甜食,讓心情開朗起來,卻沒想到,他是來跟我說再見的。

他應該是參與腦波研究計畫最久的同學,碩士班畢業後,同期的同學紛紛進入業界,而他在老師和我們的鼓勵下,留了下來繼續讀博士。他性格溫和,臉上掛著靦腆的笑容。原本以為他是一個優渥家庭長大的孩子,只要專注在學業和研究上就好,下午的兩個多小時中,才知道他是家中的長子,面臨著分擔家計和履行服役的責任與義務。

他一直安慰我說不要擔心腦波計畫的後續研究,學弟們非常優秀,雖然他要去服研發替代役,但是,會跟實驗室保持聯絡。他也把之後可以「try」的方向的想法跟學弟說了,之後也會跟實驗室保持聯絡。

原以為他這一番話是為了讓我了解他的決定,且讓我安心,漸漸地,從他的話語中,聽出了一個男孩轉大人的不容易,也聽出了他對幫助漸凍人的腦波計畫的真心與熱情。

他說,如果沒有接觸漸凍病友,實驗室的研究也就只是研究。他謝謝大謀和我對第一期研究的支持,說如果沒有當時的支持,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成果。而對他個人來說,因為收集腦波而與病友的頻繁互動中,與病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感覺到自己在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聽到「意義」二字,我的心一顫,這是從一個二十多歲的男孩口中說出的。當我們的教育在傳授年輕一代知識和技能時,過於強調功能與效益,是否忽略了引導他們探索與追尋「意義」這件事呢?當一個人經濟獨立,他說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足為奇,而當一個背負著責任與義務、甚至還要承受世俗的期待時,卻能在心中為「意義」留出一隅,這真的令人感動。

他從病友身上感受到的那分力量,或許讓他的研究和努力多了一分無法言喻的動力與溫度。

他講述了過去兩年多中的一些不為人道的小事……他說,真的希望能看到這套設備幫助到病友,哪怕目前的功能也許只是像玩具。他的話裡,有一種不願輕易放棄的堅持和對改善生命質量的渴望。

送他離開前,聊到成功嶺要面對的體能考驗,他已開始加強運動了。希望再見到他時,他的臂膀更加厚實,世俗的擔子會輕一些,而他能夠放開心去追尋「有意義的事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