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央選舉委員會陸續收到罷免立委提案,多數是罷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一部分是罷免民進黨籍立委。在二月二十五日加嚴的新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生效前,罷免提案預計可能超過四十件。如果成功罷免特定目標,最後一道程序的補選時間可能落在九月份,在此之前就是綿密的宣傳、動員以及反宣傳與動員,因此今年台灣最熱門的政治議題將聚焦於立委罷免。
這次罷免行動的源起並非由於哪一位立委不適任或有貪瀆情事,而是因為民進黨立委席次目前在一百一十三席中只占五十一席,因而所有表決一路敗北,導致施政備受掣肘,預算遭大幅刪減或凍結。民進黨希望透過罷免與補選,翻轉立法院朝小野大局面,回到全面執政時代。
其實罷免制度設計的初衷,在於提供選民對極不適任行政首長或民意代表進行政治懲戒的機制,基本上是屬補救性質。
如今民進黨發動罷免,完全是因為不滿意或不接受去年的選舉結果,想利用現行選罷法罷免比當選容易的漏洞,一舉翻轉立院結構。這是將罷免作為政黨之間權力角逐的工具,而且是針對現職者的仇恨動員,顯然與民主核心理念的投票背道而馳,所以不具備正當性,民意也多數不苟同。
賴清德總統及民進黨雖然未站在台前公開推動罷免,但幕後鼓動及協助不遺餘力,而國民黨為了維持立法院與民眾黨、無黨籍立委結盟可掌握過半席次的優勢,也決定「以罷制罷」,兩相對峙,已使罷免活動在全台燃起遍地烽火。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罷免與補選過程將加劇政治對立,深化政治僵局,且耽誤國政,顯然非必要的正義之舉。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應該是經過細心估算,認定「所失極小、所得極大」,且是翻轉立法院席次結構朝小野大的唯一方式,值得一搏。反正罷免攻勢若未能達標,頂多回到立院少數的現狀;若能一舉罷掉五到七席藍委,就有機會透過補選翻轉國會劣勢,為民進黨執政便利開坦途。
為了避免被批評主導其事,民進黨是比照基隆市長罷免模式,半隱身於幕後操盤,枱面上仍由親綠「公民團體」衝鋒陷陣,但綠營立委被要求服務處提供民眾連署使用。這是欲蓋彌彰,無法掩人耳目,因而必須承擔連帶的政治責任。
論及政治責任,我們必須釐清這次大罷免究竟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是為台灣民主憲政還是為了民進黨執政便利?一位領銜呼應大罷免文化人說,他之所以挺身而出,是因為「國家有難」。
然而,朝小野大就是「國家有難」嗎?執政黨不能掌控立法院就是「國家有難」嗎?立法院通過執政黨不喜歡的法律就是「國家有難」嗎?立法院刪減中央政府預算就是「國家有難」嗎?完全不是。如果他把主詞更換為「民進黨」,說這些都是「民進黨之難」,顯然比較接近事實。
我們必須嚴正指出,為執政便利而發動大罷免,是將黨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民進黨必須承擔大罷免造成政治傷害的一切責任。
立法院無論朝大還是野大,都不是國家災難,歐美非內閣制國家在野黨控制國會的情況所在多有,未聞以罷免方式要民眾重新抉擇的情事。如今民進黨發動這場不義之戰,民眾為了課責政治責任,務必挺身而出,強力反制,粉碎不正不義的大罷免行動,為民主政治克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