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十四日揭幕,大會公布的全球安全報告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就任後不斷放話要買下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並稱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意味美國不再被視為全球穩定支柱,而是需要防範的風險。
這份報告的主題是全球從美國主導的後冷戰單極時代,轉向沒有單一意識形態主導的多極世界。報告指出,美國不再有意願擔任自由國際秩序的守護者,表明美國放棄全球領導角色,其所造成的影響遠超出戰爭與和平問題。
報告稱,若沒有美國過去幾十年的全球領導力,很難想像國際社會能維繫航行自由等全球公共利益,甚至無法解決人類面臨的許多嚴重威脅;更嚴重的是,目前看不出是否有其他國家願意且能夠維繫全球公共利益。
報告預測,世界將有愈來愈多國家爭奪影響力,這意味未來的秩序恐更加混亂,幾乎沒有近乎普遍的規則、原則和合作模式可供遵循。雖然新興大國影響力上升,似乎為建立更加公正與和平的國際秩序帶來希望,但日益加劇的競爭、兩極分化和單邊行動,可能造成一個更加衝突的世界。
這份報告描述的情形,相當符合所謂的金德柏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意指國際體系中無國家願意且有能力承擔領導責任導致的失序困境。
美國經濟史學家金德柏格最早提出霸權穩定論,主張國際金融秩序有賴一個善意霸權維持,提供了可讓國際共享、具外部效益的資源、服務、制度、國際組織、安全機制等國際公共財與其他國際建制。二戰之後,美國做為一個善意霸權,提供廣泛的國際公共財,方確保了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基礎。
但霸權若從其霸主職責上後撤,權力轉移中又無其他國家能取而代之,便留下全球領導真空,將導致全球範圍的混亂。金德柏格認為一九三○年代的全球經濟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與美國逃避了領導國際秩序,以及不願提供國際公共財的霸主職責有關。
在二○一○年代,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國際間曾有「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擔心美中爭霸將不可免地引發戰爭。但如今美國放棄全球領導角色,早在二○一七年政治學者奈伊就警告,比起修昔底德陷阱,更需擔心的其實是「金德柏格陷阱」的出現,因全球治理一旦陷入領導真空,將導致世界混亂。
目前川普不但對外四處聲索美國利益,更下令停止執行禁止美國人或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以贏取業務的《反海外貪腐法》,讓美國失去領導全球反貪腐地位也在所不惜。另由馬斯克率領的政府效率部出手整頓美國援外機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可能大幅裁員至只剩不足三百人,被批評是在自削軟實力,卻得到川普的大力支持。
川普的世界觀,未必要把美國帶回孤立主義年代,但他種種粗暴的「改革措施」,如同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不論對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是一個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