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催眠狀態,腦電波從β波轉為α波和θ波,因此大腦進入更放鬆且易於接受建議的狀態。圖/123RF
催眠本身是一種深度放鬆的狀態,因受試者注意力極度集中,對外界的暗示變得更加敏感。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戲劇中以催眠來破案的情節帶有神祕色彩,透過催眠喚醒的記憶是否真實?臨床上催眠治療(Hypnotherapy)是一種利用催眠技術來治療身心健康問題的療法。催眠本身是一種深度放鬆的狀態,由於受試者注意力極度集中,對外界的干擾變得更加敏感,並且更容易接受建議與暗示。在這個狀態下,人們的思惟及情感模式可能會被改變或調整,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催眠是一種改變意識狀態的過程,通常是由催眠心理師來實施,催眠師會透過催眠暗示,讓被催眠者經歷一些感覺、知覺、思想或行為轉變的過程。而在臨床上,催眠暗示能讓被催眠者重新體驗過往的經歷,通常是為了幫助經歷過童年創傷的患者找回隱藏的記憶。
影響大腦4區域
一篇來自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論文研究發現,催眠可以影響大腦多個區域,包括前額葉、顳葉、海馬體及杏仁核等,而這些區域與記憶、情緒、語言及意志等功能有關。
1.前額葉是大腦的前部區域,與認知控制、決策制定和行為調控等有關。催眠可以影響前額葉的活動,所以讓人更容易接受建議或執行特定行為。
2.顳葉是大腦的側面區域,與情緒調節、記憶形成及社交互動有關。催眠可能會透過影響顳葉的活動,調節情緒與增強回憶能力。
3.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記憶與空間導航的重要區域。催眠可能是透過影響海馬體的活動,促進記憶的回憶和提取。
4.杏仁核是大腦中與情緒處理及記憶存儲有關的區域。催眠可能會影響杏仁核的活動,引發情感反應和回憶。
催眠與腦波狀態
催眠引發大腦回溯記憶的機制,包括腦波改變、活化杏仁核與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在催眠狀態下,腦波的頻率會從一般覺醒狀態下的β波(Beta)降至α波(Alpha)和θ波(Theta)。β波與一般覺醒狀態和注意力集中有關,α波與放鬆和冥想狀態有關,θ波則與深度放鬆和潛意識狀態有關。
在催眠狀態下,腦電波從β波轉為α波和θ波,顯示大腦已進入更放鬆且易於接受建議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有利於存取潛意識儲存的記憶,因為潛意識的訊息不受批判性思惟和邏輯分析的干擾。此外,神經傳導物質在催眠回溯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釋放,能產生放鬆、愉悅感及調節情緒反應,並創造有利於記憶回溯的神經環境。
記憶回溯真實性
很多經歷催眠回溯的被催眠者,都聲稱自己十分真實地回到過去,儘管這些記憶在感覺上可能十分真實,但卻並不一定準確,甚至可能錯誤!為了驗證這些「前世記憶」是否準確,社會心理學家尼古拉斯‧斯潘諾斯(Nicholas Spanos)在催眠實驗過程中發現,能夠「回憶起前世記憶」的被催眠者,其實並不全然能夠提供正確的答案來回應這些問題。
因此,他認為前世記憶可能是受到催眠師、媒體或文化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一種角色扮演的行為,而非真實的回憶。他並指出,受試者許多前世記憶的細節都是模糊、錯誤或無法驗證的,而且往往與當代流行文化或歷史事件有關,缺乏原創性與結構性。
雖然相關研究顯示催眠回溯不能保證回憶的真實性,而且可能會產生錯誤或虛構的記憶。但事實上,這是因為催眠狀態下,大腦對自己與外界的感覺和認知可能已經發生變化,而且容易受到建議、想像及期待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被催眠者在催眠過程中看到的境相,其實可能是基於自己現實生活中曾經所見、所聞、所感而構建的幻想。
催眠療癒作用
催眠的科學理論綜合多個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社會行為學等。目前研究已揭示催眠對大腦活動、情感調節及行為改變的影響,儘管催眠療法的具體機制尚不完備,但總體而言,催眠被視為是一種輔助治療方法,特別是在處理疼痛、焦慮、壓力、睡眠障礙,以及改變某些行為方面具有潛力。
1. 更放鬆與專注
催眠的基礎原理是讓人進入一個深度放鬆且高度專注的狀態。催眠通常從放鬆技巧開始,例如從深呼吸或肌肉放鬆,幫助個體放鬆身體並降低焦慮。這使得大腦的活動模式變化,從而進入一種不同於清醒時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內在的思惟過程變得更專注。
2. 改變行為模式
當處於催眠狀態時,人的反應模式會發生變化,催眠治療常被用來幫助改變一些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如戒煙、減肥、控制焦慮、改善失眠等。這些行為改變的關鍵,是透過催眠過程中的建議來調整個體的反應模式,並以更健康的方式處理壓力或誘惑。
3. 心理防衛機制
催眠狀態也可能涉及某些心理防衛機制的運作。防衛機制是指潛意識用來保護自我免受焦慮或心理衝突的策略。在醫學上的催眠治療,催眠師會幫助個體有效地處理情感困擾,使其能夠更好地面對過去的創傷或解決心理的衝突。
4. 改變疼痛知覺
進入催眠狀態還可能控制痛覺的感知,這是因為催眠會改變大腦對疼痛訊號(signal)的處理。在催眠狀態下,患者對疼痛的知覺可能會減弱,這現象稱為「催眠止痛效應」(hypnotic analgesia),通常被用於緩解慢性疼痛、手術後康復等情況。
催眠被視為是一種心理工具,可以用來改善身心健康,特別是在解決心理創傷、行為改變、疼痛控制等方面。然而,催眠療癒並不是萬能的,應謹慎選擇合格的專業治療師,並了解自己的需求與限制,才能顯現催眠有益身心健康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