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兌悅門時光之旅

文/李玲茹 |2025.01.21
333觀看次
字級
斑駁紅磚盡顯時間刻痕。圖/李玲茹
兌悅門以紅磚及珊瑚礁岩砌築而成。圖/李玲茹

文/李玲茹

台南,舊稱府城,自荷蘭人一六二四年登陸,興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做為據點,至今已建城四百年。悠久的歷史,豐富了這座古都的文化底蘊,讓到此遊逛的旅人,不論是走馬看花或慢遊賞讀,皆可在街頭巷尾邂逅充滿古韻風采的宅第、廟宇、牌坊、城郭……流連其間,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在荷據、清領時期,台南一直被視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心,尤其清領時期更是全台首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譽。之後,因接連發生朱一貴、林爽文、張丙等民變,為了鞏固防禦,清朝開始建立城牆,並設置十四座城門管制官民出入。

到了日據時期,因實施一連串的都市計畫,導致城牆逐一被拆除,現今只保留了大南門(寧南門)、大東門(迎春門)、小西門(靖波門)及兌悅門等四座城垣遺跡,在悠悠歲月中訴說著昔日「一府」的風華。而目前僅存的四座城門,唯有隱身於巷弄的兌悅門仍保留原樣,且維持可讓人車通行的功能。

這一座為了防禦盜賊騷擾,在台灣府城大西門外修建的護城小門,建於一八三五年,高四公尺、牆厚三公尺,圓拱形門洞寬三公尺。因位處城西,屬於八卦方位的「兌」方,故以此命名。整座城門採用紅磚及海中珊瑚礁岩(又作老古石)砌築,故另稱「老古石城門」;此外,因其形似肚闊口小的甕,亦有稱其為「甕城」。

被列為二級古蹟的兌悅門,在圓拱形門洞上的石橫額刻有「兌悅門」以及道光年間的落款。城門一側設有階梯,循著狹窄、飄滿落葉的踏階登上空間不大的城樓,居高臨下,可看到穿過城門延伸的信義街(昔稱老古石街)兩旁,一些零散店家散發出濃濃的懷舊氛圍。

站在早已卸下防禦任務的兌悅門城樓上,看著機車、汽車不斷地從二級古蹟下呼嘯而過,呈現新與舊相遇的獨特風景,令人彷彿置身於時光交錯的空間,感受古今的完美融合。而腳底下的紅磚,雖在斑駁中盡顯時間刻痕,但每一塊都蘊藏著百年的光陰故事,也承載了先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值得到此探索歷史軌跡的旅人細細品味。

城門附近,有一座供奉石獅的「石獅公館」,也相當引人矚目。

石獅通常設置於寺廟、府邸、園林門前,但此廟卻是將石獅做為主祀。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當年兌悅門完工時,因圓拱形的門洞遠看如弓,地面鋪著石板路的巷弄狀如箭,兩者合而為一,猶似一把弓箭。居民認為帶有煞氣,於是在城門旁建廟,供奉可以擋煞驅邪的石獅,以庇佑鄉里平安。

時至今日,因市貌變遷,實難再看出弓箭樣貌,但石獅公廟依舊是在地人的信仰中心,城門亦是人來車往的交通要道。或許有關兌悅門的煞氣之說已成鄉野奇談,然而裊裊香火,卻為這座古城門增添了幾許詩意與滄桑之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