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石碑林 蘊藏記憶

文/潘憲榮 |2025.01.20
326觀看次
字級
南門公園石碑林,又稱「大碑林」。圖/潘憲榮

文/潘憲榮

在歷史展演中,石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碑,係指豎立的石塊,用途相當多元,記載事件、表彰德行、紀念事物等,因此歷史研究者常將此作為參考依據。一般石碑大多是單獨存在,集中成林出現,格外引人矚目。

台南有一處頗負盛名的石碑林,位於南門公園內,是日據時代城市整治時,將台南各地遷移的古石碑集中於此。大小不一、年代各異的石碑共計六十二座,數量為全台之冠,因而又稱「大碑林」。台南另有「小碑林」,位於赤崁文化園區。

走讀南門公園碑林,有些字跡依然鮮明,有些已模糊。綜觀其內容,大概可分為六類:

記功碑:旨在樹立吏治典範,發揮見賢思齊效果,如〈諾公穆布甘棠遺愛碑記〉、〈興修瀨道功德碑〉。

示告碑:大多用於政府告示,以維護社會秩序,如〈錮婢積習示禁碑記〉、〈嚴禁惡習碑記〉。

修建碑:記錄築城建屋、造橋鋪路等工程記事,如〈重修安瀾橋碑記〉、〈重修望海橋碑記〉。

建築圖碑:呈現建築設計、格局、外觀。如〈萬壽宮圖碑〉、〈風神廟接官亭暨石坊圖〉。

修建捐題碑:刻記捐助人姓名、捐款等相關資料及意義,如〈監生等捐題碑記〉。

墓道碑:主在憑弔故人,抒發情感與德澤,如〈五妃墓道碑〉。

走讀一座座石碑,每座都牽繫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如〈諾公穆布甘棠遺愛碑記〉,記述清朝諾穆布一七三八年履台,任職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期間關心民瘼、興利除害、振興文教,民眾感念在心,因而立碑為誌;再如〈錮婢積習示禁碑記〉,清代本有蓄養婢女的習俗,婢女常受歧視與不公平對待,官方因此明令禁止,並立碑保障女權。

石碑林蘊藏豐富的史料和歷史記憶,走一趟碑林,探索先人留下的足跡,同時也帶來諸多人生啟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