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公園石碑林,又稱「大碑林」。圖/潘憲榮
文/潘憲榮
在歷史展演中,石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碑,係指豎立的石塊,用途相當多元,記載事件、表彰德行、紀念事物等,因此歷史研究者常將此作為參考依據。一般石碑大多是單獨存在,集中成林出現,格外引人矚目。
台南有一處頗負盛名的石碑林,位於南門公園內,是日據時代城市整治時,將台南各地遷移的古石碑集中於此。大小不一、年代各異的石碑共計六十二座,數量為全台之冠,因而又稱「大碑林」。台南另有「小碑林」,位於赤崁文化園區。
走讀南門公園碑林,有些字跡依然鮮明,有些已模糊。綜觀其內容,大概可分為六類:
記功碑:旨在樹立吏治典範,發揮見賢思齊效果,如〈諾公穆布甘棠遺愛碑記〉、〈興修瀨道功德碑〉。
示告碑:大多用於政府告示,以維護社會秩序,如〈錮婢積習示禁碑記〉、〈嚴禁惡習碑記〉。
修建碑:記錄築城建屋、造橋鋪路等工程記事,如〈重修安瀾橋碑記〉、〈重修望海橋碑記〉。
建築圖碑:呈現建築設計、格局、外觀。如〈萬壽宮圖碑〉、〈風神廟接官亭暨石坊圖〉。
修建捐題碑:刻記捐助人姓名、捐款等相關資料及意義,如〈監生等捐題碑記〉。
墓道碑:主在憑弔故人,抒發情感與德澤,如〈五妃墓道碑〉。
走讀一座座石碑,每座都牽繫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如〈諾公穆布甘棠遺愛碑記〉,記述清朝諾穆布一七三八年履台,任職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期間關心民瘼、興利除害、振興文教,民眾感念在心,因而立碑為誌;再如〈錮婢積習示禁碑記〉,清代本有蓄養婢女的習俗,婢女常受歧視與不公平對待,官方因此明令禁止,並立碑保障女權。
石碑林蘊藏豐富的史料和歷史記憶,走一趟碑林,探索先人留下的足跡,同時也帶來諸多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