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陳韋哲
不知道每天忙於課業的你,沉浮在無止盡的小考、作業、補習班和學習歷程檔案之間,是否偶爾會思考一件事:「我們現在讀那麼多書真的有用嗎?」俗話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除了是身為一名讀書人百般無奈的自嘲之外,作為一個現代的知識分子,到底可以為自己或社會做些什麼事呢?
清代有一位叫丁晏的讀書人,他從清代中期的乾隆末年,一路生活到晚清的光緒元年,八十多年來見證了大清帝國由盛轉衰的種種變化。他的故事,或許可以提供給你一些想法。
丁晏從小在私塾讀書時就非常用功上進,父母親擔心他身體羸弱,囑咐他要記得休息,他為了讓父母放心,早早就上床睡覺,但卻又經常在半夜裡爬起來看書。
18歲那年他開始寫書,試圖解決許多經學考證上的難題。當時國史館的總編輯阮元在得知丁晏的學識後,相當欣賞,破格讓他進入書院就讀。此後,丁晏依然持續創作,對學術界有極大的貢獻,但卻跟蒲松齡一樣,沒能在考試上取得好成績,因此在他青壯年的生涯中,只能作為官員的幕僚,或者是在書院裡當個教書先生。
這對於中國古代考試至上,以從政當官作為主要「出人頭地」管道的科舉時代來說,丁晏或許就成為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代表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