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導尿管伸進心臟

文/張瑞棋 |2025.01.08
366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張瑞棋

1929年夏,德國艾伯斯華德(Eberswalde)小鎮的奧古斯特維多利亞(Auguste Viktoria)醫院裡,大夥兒正在休息用餐時,昏暗漆黑的手術室突然閃進兩個人影。領頭的是資深護士狄森(Gerda Ditzen),後面跟著新進的住院醫生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他們回頭確定沒人看見後,趕緊將門關上。

福斯曼高中畢業後進入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現柏林洪堡大學)醫學院就讀,1928年通過國家考試後,先在大學的附屬醫院待了一年,隔年便來到奧古斯特維多利亞醫院。他在外科主任施奈德(Richard Schneider)的指導下開了幾次刀,不過他最想做的卻是心導管的實驗。

遠古啟發 實驗證明

這個念頭,源自他之前讀到上個世紀中葉,法國幾位科學家,曾在馬的頸靜脈切開一個小口,然後插入一條細管,沿著血管一路抵達馬的心臟,以測量心臟的血壓變化。馬在實驗過程中一直保持清醒,實驗後也安然無恙。福斯曼因此認為這方法也可用於人身上,如此便可直接對心臟投藥進行搶救,無需高危險性的開刀手術,也不用全身麻醉。

福斯曼向主任施奈德提出這個醫療實驗,施奈德要他先提動物實驗計畫。福斯曼心想做完動物實驗,主動表示志願當第一隻白老鼠。施奈德當場嚴詞拒絕。

福斯曼不肯死心,決定私下偷偷進行,但手術器具與材料平常都鎖在手術室的櫃子裡,因此他特意接近掌管手術室的狄森護士,向她推銷這個點子,描述將來可以造福多少病患。狄森雖同意助他一臂之力,但堅持由她來當白老鼠。福斯曼便點頭答應了。

狄森熟門熟路地開啟幾盞必要的燈,然後打開櫃子拿出相關器材,消毒後放在台子上。接著福斯曼示意她躺到手術台上。

身臨其境 一舉成功

狄森已經幫他這麼多了,他怎麼可以再讓她冒險接受實驗。福斯曼背對狄森,偷偷在自己左臂注射麻藥後,再慢條斯理地假裝檢視狄森的手肘、用碘酒消毒,其實是要爭取時間等麻藥生效。

確認麻藥發揮作用後,福斯曼退到狄森視線以外,在左手肘處劃開一道傷口,將靜脈固定好後再切開來,然後拿起65公分長的導尿管插入靜脈,往上推進約30公分後,將傷口包紮好,走近手術台。他用右手解開狄森手腳的束縛,狄森瞄到福斯曼左手臂露出一截導管,立刻明白了怎麼一回事,不禁哭了出來,同時不停地數落他。

福斯曼請她趕快打電話給X光室做好準備,福斯曼站到X光機與螢光屏幕之間,同事拿著一面鏡子讓他可以看見螢光屏幕上的影像。福斯曼見到導管已經進到肩關節的位置,他估算還能再推進30公分,於是在導管上做好記號,繼續將導管推往心臟。導管就定位後,果然看見導管末端就在右心房內,福斯曼請同事拍下X光照片;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就這樣被記錄下來。

施奈德知道這件事後原本大為震怒,但看了X光照片後,不得不信服心導管的可行性。不久之後有位患者病危,施奈德允許福斯曼用心導管將腎上腺素與洋地黃製劑投入患者的心臟,果然得到不錯的成效。施奈德鼓勵福斯曼寫成論文,並推薦他到德國最負盛名的夏里特(Charité)醫院。

孰料論文刊出後,夏里特醫院的外科主任看了反而覺得這是兒戲,立刻將他解僱。福斯曼只好回到原來的醫院,繼續用兔子、狗等做心導管的實驗。不過他發現德國心臟科醫界的噓聲也遠大於掌聲,考慮到未來的發展,他只好放棄心臟醫學,轉往泌尿科發展。

二次大戰後,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論文被法國醫生考南德(André Cournand)與美國的理查(Dickinson Richards)醫生發現,他們兩人共同合作,將心導管技術應用於心臟醫療上,使得心導管逐漸普及。1956年,他們三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甘冒性命危險的先驅者福斯曼終於獲得應有的肯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