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沛蓁
文/涼兒
匝路亭亭豔,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不知不覺冬天來了,冬天的梅花,不畏嚴寒,雪夜獨放;冬天的梅花,長於冬日,傲然綻放;冬天的梅花,凌霜而開,留下一抹幽香。「詠梅」是古代文人喜歡吟詠的主題,有關於詠梅的古詩詞非常多,今天讓我們來欣賞李商隱的詩作〈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本詩第一、二句「匝路亭亭豔,非時裛裛香」,梅樹在路邊獨自綻放,開滿了路旁,且花色豔麗,但未到時節就已經開了,還散發著濃郁的芳香。從「亭亭豔」、「裛裛香」中,可知詩人善用疊字增強畫面感。
第三、四句「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在這裡素娥指的是「嫦娥」,青女指的「霜神」。嫦娥與月兒相伴,一臉清冷的模樣。這邊沒有以往文人將嫦娥比喻為美人的描寫,也沒有讚美梅花堅韌的精神,而是先埋怨月宮裡的嫦娥,覺得她只顧著和月亮獨自生活,把冷冷清光往大地傾瀉,看似是在幫梅花增色,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同時,詩人也指責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刻意下霜,而是想用霜來摧殘梅花!詩人會這樣描寫,也是暗示著自己的遭遇。
第五、六句「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詩人突然筆鋒一轉,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之情。想隨手摘一把梅花贈與遠方的友人,可惜仕途不順,友人在遠方,縱使想摘給他又有何用呢?只能傷別離,令人哀傷欲斷腸。其中「傷離」一語雙關,既指與朋友分開傷別離,又指梅花贈友人傷斷腸。
第七、八句「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詩人心中疑問:「梅花為誰這麼急著提前開花?」怎麼不等春天一起綻放,偏偏選在新年當香氣濃郁的花!表面上,詩人看似替梅花惋惜,其實也是在感歎自己的命運和梅花一樣,沒等到暖春便匆匆開放,結果只能孤芳自賞。這一結尾,正好讓與第一二句的情懷遙相呼應。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既寫梅花外,同時又感傷書寫自己的身世遭遇,真是巧妙結合。親愛的小朋友,你看過梅花嗎?不妨趁著冬日,好好欣賞一下梅花之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