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夜晚露天咖啡座〉。圖/楊錦郁
梵谷的自畫像。圖/楊錦郁
文/楊錦郁
終於趕在展覽的最後一天,到富邦美術館看「梵谷:尋光之路」的盛大展出,富邦美術館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是個嶄新落成的美術館,新館加上梵谷的名聲,即便是展期的最後下半天,現場仍排滿要入場的民眾。
此次二十五幅梵谷各時期作品,由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借展,讓我首次看到如此多的梵谷畫作。不禁想起今年初特別前往香港故宮看「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後來整批移往台南的奇美博物館展出),進場後才發現做為宣傳主題的「梵谷」(亦譯梵高),只有〈蝴蝶〉和另一幅展出作品而已,雖僅如此,〈蝴蝶〉仍被拿來作為展場的立體3D互動背景,實因梵谷的粉絲遠遠高過其他出名的畫家。
我對繪畫藝術不熟,然而梵谷人生的跌宕起伏、繪畫天賦、不合群流,和弟弟西奧間動人的手足情,加上年僅三十七歲時瘋狂且悲劇性結束生命,很難不讓喜愛藝術的人被打動,或心弦被拉扯幾下。他的人生彷彿是一抹在天際綻放璀璨絢麗的短暫煙火,繼而消失在黑夜裡。
其實梵谷很早就進入我家,如今已在大學任教的大兒,從國中開始,就在他房間的牆上貼一幅大張的〈星夜〉海報,當時我們僅知他喜歡梵谷,卻不曾問原因,也許問了也得不到答案,畢竟早熟的青少年,腦海裡翻騰的畫面或如〈星夜〉般的魔幻。經過了二十多年後,這幅海報仍貼在他的牆壁上,不同的是,後來的我也跟著追尋起梵谷的生命足跡。
我第一次看到梵谷的作品是在巴黎奧塞美術館,奧塞美術館位在塞納河左岸,斜對著河右岸的羅浮宮。它原本是一座火車站的建築,後來被改建為國家藝術博物館,於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主持開幕。博物館收藏許多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作品,從開幕後便吸引各地前來參觀的訪客。
初次到巴黎,我的首站便是奧塞美術館,主要是因它的知名度以及必需的費勁排隊。那時我是藝術欣賞的門外漢,進入寬敞挑高的火車站空間改成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視野豁然大開。不過面對館內常設的三千多件繪畫和雕塑作品,卻不知如何開展,只能挑重點看,如羅丹的大型雕塑作品,米勒的〈拾穗〉、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然後流連在印象派大家們的展出間,莫內的〈睡蓮池〉、塞尚的〈蘋果與橘子〉、高更的〈沙灘上的大溪地女人〉都是訪客們不能錯過的世界級名作。至於梵谷被收在奧塞美術館裡的作品,多為他生命最後兩年,住在南法亞爾時的名作,如〈隆河上的星空〉、〈奧維爾教堂〉、〈自畫像〉(1989),梵谷短短的三十七歲人生,留下三十幾幅自畫像,而蒐藏在奧塞美術館裡這一幅相對的重要,因為它是梵谷的最後一幅自畫像。
數年後,我去了一趟南法普羅旺斯,當時因作家彼得梅爾(Peter Mayle)的《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一年》一書出版,讓這個地區成為旅遊熱點。普羅旺斯有不少別具風貌的山間古城和濱海市鎮,如馬賽、坎城、亞維儂等,而有「千泉之都」的艾克斯,城內到處是美麗獨特的噴泉,偶爾出現引人佇足的市集。此城除了本身的風情,更以畫家塞尚的故鄉聞名。走在中古世紀風的街道,不時會遇到塞尚的雕像以及生活過的軌跡,是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城市。
參訪過塞尚的故鄉後,絕多數到普羅旺斯的遊客們,不會略過梵谷曾居住過的亞爾,梵谷在生命的最後(1888到1898年),曾住在那裡十五個月,完成了〈在亞爾的臥室〉、〈夜晚露天咖啡座〉、〈亞爾醫院的庭院〉、〈隆河上的星空〉、〈星夜〉、〈麥田裡的烏鴉〉等諸多為後人熟悉的名作。眾所皆知,梵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亞爾時所創作的。隨著梵谷過世後,聲名鵲起,這個位在南法的小鎮也吸引了無數愛好藝術的旅客前來。
亞爾是個有兩千年歷史的古老小鎮,城內除了常見的石頭房舍,還有一座露天的羅馬競技場,以及一座曾被梵谷入畫的運河上的吊橋;在城外不遠處則遺留一座巨大完整的三層加爾水道橋,讓遊客可以親睹兩千年前,羅馬人建築的功力。因為擁有許多羅馬人留下的古蹟,加上面對蔚藍海岸及隆河流經的優勢地理位置,讓這個充滿陽光的南法小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今遊客們造訪亞爾,除了參觀羅馬遺跡外,當然也如同我一般,想要造訪梵谷在這裡生活過以及畫過的場景。
一八八八年,梵谷離開巴黎,前來亞爾,他在這裡租了一個〈黃色房屋〉,準備籌組「南方工作室」,以和藝術家們交流,十月間,在巴黎認識的高更南下和他同住。透過〈亞爾的臥室〉,我們看到他的黃色床上鋪著鮮紅的床單,牆壁是淡藍色的,在亞爾生活期間,梵谷焚膏繼晷,創作了兩百多的畫作,作品呈現逼人的明亮色澤,顯現他高亢的精神狀態。
高更和他同住兩個月後,兩人發生嚴重的衝突,高更憤而離去,彼時精神狀況不穩的梵谷,莫名割下自己的耳朵送人,這個「割耳事件」在亞爾引起恐慌,市民訴請將他這個「外來的瘋子」關起來。事後,梵谷也住進了醫院,接受治療,並畫下〈亞爾醫院的庭院〉。
當我們到亞爾醫院參觀時,看到猶如畫中黃牆、雙層、有迴廊的醫院主體,庭院中輻射狀的花圃裡,盛開的各種花朵,在南法明亮的陽光下,十分亮麗。不免想著,對照外在的亮麗,當時在亞爾醫院的梵谷,身心已處在崩離的混亂狀態,這種狀態卻反而造就他畫作的顛峰。
離開現已改成文化中心的亞爾醫院,繼續步行在石頭路上,來到了〈夜晚露天咖啡座〉的真實場景。梵谷住在亞爾時,常到這間如今已改名為「梵谷」的咖啡店,有時沒錢消費,老闆也不趕他。梵谷出名後,很多遊客從世界各地前來朝聖,後來咖啡店主人索性將整間店的顏色改成如同畫中一樣。
此次,〈夜晚露天咖啡座〉這幅作品也由荷蘭借展到台北,並成為展場的立體3D互動背景,我跟在排隊人潮後,留下一張獨自坐在「夜晚露天咖啡座」的相片,相片裡有著梵谷的星夜。
要離開展覽室時,我聽到後面一個年輕男生跟同伴說,看這些畫讓他好想哭。我不確定每個人從梵谷的畫中解讀到什麼,但梵谷一生中熱情燃燒、懷抱希望夢想,卻事業挫敗,孤獨地為藝術而瘋狂,這些經歷多少會相應到大家生命中的某些情境吧。梵谷也許從不屬於他的那個時代,他的藝術創作超越世代,除了知音弟弟西奧的相信,完全賣不出去畫作的他,注定寂寞。
源於大兒房間的〈星夜〉,我開始跟著追尋梵谷的生命足跡:巴黎、南法亞爾、香港、台北,這樣的行旅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