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空有的看法4-3

文/星雲大師 |2024.12.26
826觀看次
字級
如何從千差萬別的萬象有,來認識寂然不變的自性空?簡單的說,就是《心經》說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質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現象,空是本體。「色即是空」是指物質就是精神,現象就是本體,也就是從紛紜變化的萬事萬物,可以尋覓出一個共同不變的理則。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二、如何從「有」了解「空」?

如何從千差萬別的萬象有,來認識寂然不變的自性空?簡單的說,就是《心經》說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質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現象,空是本體。「色即是空」是指物質就是精神,現象就是本體,也就是從紛紜變化的萬事萬物,可以尋覓出一個共同不變的理則。佛教的三法印所闡揚的,無非也是「空」的理則,譬如:

世間沒有不變性的東西,世事變化多端,是「諸行無常」,也就是無常苦空。

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萬物相生相成,是「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

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是「涅槃寂靜」,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從「有」來了解「空」?下面從七種假相來解說:

1.從相續無常來看空:世間沒有恆久不變的東西,一切現象只不過是相續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剎那生滅之中。譬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地進行更新;我們的心念變異迅速,前念後念的續連,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毬;世間的人事更替,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說明了世間的事事物物是相續假有,無常而沒有實體,從這種相續無常的現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諦。

2.從因果循環來看空:譬如一粒種子種植下去,經過陽光、空氣、水分、灌溉等外緣,開花結果,由種子的因結成了果實的果;再把果中的種子播種下去,又會生長出果實……如此循環不已,因可以成為果,果又可以成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這個循環不定的因果現象就是空。從社會的倫常來看,何嘗不在這因果循環的理則下運轉?譬如一人生子為父,子又生子亦為父……代代延承,不斷循環。

3.從因緣和合來看空:世間上沒有獨存的東西,《中論‧觀四諦品》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萬事萬物都必須眾緣和合才能生存。如一場佛學講座,也是靠眾緣相合──有禮堂、有主講者,還要有人來聽法,才能成就講演活動。可是這個「有」只是一種「和合假」,等講演結束後,每一個人各自回到各人的家庭去,一切又回復空,所以本來沒有的「空」,因緣和合之後成為「有」,而因緣散失之後,「有」又成為「空」。

4.從相對相待來看空:人與人之間的相待關係也是一種「空」。像鳩摩羅什大師最初親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學得大乘之法,反過來對過去的小乘師父傳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為師」的美談;師生之間的這種相對相待,就是「空」理。

再如:有人站在庭院,庭外的人對他喊:「不要在裡面,到外面來!」屋裡的人對他說:「不要站在外面,到裡面來!」哪裡是內?哪裡是外?內外是相對的名詞,「空」、「有」也是我們把它對待起來而已。一旦產生對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這個對待,調和「空」、「有」,才能體悟萬有一如的義蘊。

5.從相狀美醜來看空:世間的美醜好壞隨個人的喜憎不同,沒有一定的標準。譬如燕瘦環肥,喜歡身材纖瘦的說趙飛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纖細掌中輕」的偏好;喜歡豐腴圓滿的說楊玉環型的女子比較有福相,見仁見智,標準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選拔,那些評審人員的審美觀點也不盡相同,大部分是依據個人心識所顯現的,喜歡哪一型,就圈選符合己意的那一類型,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這種相狀美醜也是空假。

6.從名詞不定來看空:從名詞意義的不同可以認識到「空」。比如:媽媽生了一個女嬰,慢慢長大變成小女孩,再長大就叫小姐,婚後又成為太太、媽媽,再來就變成老婆婆了。這個人到底叫做女嬰呢?還是叫老婆婆?可知這個名詞假相,也只是依因緣聚合的不同面貌而產生的,我們從這些名詞指涉的轉移上,也可以認識到「空」。

7.從認識差異來看空:世間上空的真理本來只有一個,由於各人的體會不同,產生種種苦樂差異。

有一個富家公子,在大雪紛飛的早上,推開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皚皚,心情非常高興,就吟了一首詩:「大雪紛紛滿天飄」,當時樓下躲著一個叫化子,正在挨凍受冷,饑寒交迫,聽那公子哥兒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殺人刀」;樓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窮人的困苦,依舊得意洋洋地繼續吟著:「再下三尺方為景」,認為雪再下厚一點,風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聽,更覺得悽慘,含悲作結:「我輩怎得到明朝?」

這富家公子和老乞丐因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體驗的感受也就不同,可見心情是隨境而遷化的,從這種認識差異的轉移之中,我們也可以認識到「空」的真諦。

從以上種種,可以知道儘管萬法有千差萬別的形相,但是空的理體是相同的,而這個空的境界是本來無一物,無去無來無障礙,不在中間及內外,唯有撥開了萬有的煙霧,體證「空」的光明智慧,才能如實地認識世間,與真理相契。

三、如何從「空」建設「有」?

如何從「空」來建設「有」?也就是《心經》上說的「空即是色」。《中論‧觀四諦品》云: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



佛教所說的「空」,並非指萬物毀壞了、幻滅了才說「空」,而是就萬法的「現在有」而說明「無自性空」;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諸因緣,既不能容諸因緣,一切法便不得成。也就是說萬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則沒「有」,「空」不是破壞「有」,「空」是成就「有」、建設「有」。

有些人常懷疑:「佛教不是講四大皆空嗎?」不錯,佛教是說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並不是完全沒有了的意思,所謂「四大皆空」,是說明宇宙萬有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而地、水、火、風這四樣空虛無形的元素卻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長的源頭。

譬如:花,必須要有土地來種植,此是地大;要有水分來滋養,此是水大;有了土地和水還不夠,還要有陽光照射,這是火大;要有和風吹拂,這是風大。本來沒有花,靠了這四項因緣聚合,便有了花。無數的因緣相聚而產生了萬有,「空」不是建設「有」了嗎?

而人也是由「四大」所構成的:骨骼、毛髮如地;汗淚、小便等分泌物如水;體溫、熱度屬火;一呼一吸則是風。因為有這地、水、火、風四大的和合,人才得以生存,四大一旦不調和就不能生存,因此說「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構成,不也說明了「空」建設「有」嗎?

《雜阿含經》云:「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風,陰界入亦然。」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虛無、虛空。「空」建設了「有」,「空」建設了人生,「空」建設了宇宙萬有,生出宇宙萬物的種種存在,而這個從因緣上、空無上所顯現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