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空有的看法 4-2

文/星雲大師 |2024.12.25
765觀看次
字級
「空」和「有」是無在無不在的,它在五蘊皆空處,也在一塵不起時。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時間:1983年11月16日 地點: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有一則故事可以省察世間假相:有一對新婚夫妻,恩恩愛愛地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倆雅興大發,準備品酒賞景,做丈夫的要太太到地窖裡取酒,她打開酒缸俯身一看,大吃一驚:

「酒缸裡竟藏了一個女人,哼!丈夫口口聲聲說愛我,原來暗中藏了女人在此,可惡!」

於是酒也不要了,轉身回房跟先生理論,責怪先生金屋藏嬌。丈夫聽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辯說:

「胡說八道!哪有這種事,我自己去看!」

先生來到酒窖,誰知打開酒缸一看,忍不住怒從心上起,罵道:

「明明是他藏了男人在這裡,還反咬我一口,這下可被我發現了!」

夫妻倆各執一理,相互指責對方的錯,誰也不肯讓誰。鬧到後來不分高下,決定請一位婆羅門教的師父來評理。師父聽了之後,親自下去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責罵夫妻倆:「你們這兩個忘恩負義的東西,竟然另外拜別人為師,從今日起,與你們斷絕師徒關係!」說完,怒氣沖沖拂袖而去,留下一對瞠目結舌的夫妻。

正在迷惘不知所措時,正巧來了一位比丘,於是請這位比丘評理,比丘下去地窖掀開酒缸一看,不覺笑了起來,他叫夫妻倆下來,當著他們的面,伸手攪亂缸面的倒影,又拿一塊石頭對準酒缸一砸,「咚隆」一聲,千嬌百媚的女人和俊逸瀟灑的男人,一時都化為幻影。

我們所認識的世間萬象,就像酒缸裡的虛幻形相一樣,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執著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別識,就很容易跟這對夫妻一樣以假亂真,糾纏不清了。所以說,「空」和「有」是無在無不在的,它在五蘊皆空處,也在一塵不起時。

(三)「空」、「有」的關係

「空」、「有」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我們拿雙手做一個有趣的試驗:當我們把手握起來時,這是拳頭;如果我們把手張開,這是手掌;但是我一會兒握拳頭、一會兒伸手,又是什麼呢?它是手掌,也是拳頭;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頭。

「空」、「有」就和拳掌一樣:本來是「空」的,因緣聚合而成「有」;本來是「有」的,因緣散滅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隨著因緣而成而壞,不停的變化,從這裡去認識「空、有」的關係,會發現「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又如:耳環、戒指、手鐲等金飾品,還沒有開採提煉以前,我們稱它為礦石。它由礦場運到工廠,搖身一變成了黃金;從工廠進入銀樓後,又變成了多樣的戒指、耳環、項鍊、手鐲,儘管形狀千變萬化,黃金的本體依然不變。從這個例子來認識「空」、「有」的關係,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體,「有」是現象。

「空」、「有」又像大海裡的波浪:海水本來是靜的,一旦風吹海水,起了波瀾,一波波掀騰翻湧不停,海的面貌就變了;風平浪靜時的海,是水,驚濤駭浪時的海,也是水。

波浪沒有離開水,動沒有離開靜,也沒有離開空;波水一體,動靜一如,空有不二。

「空」如父,父嚴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結合而生育我們,「空」、「有」調和而成就萬法,因此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煦日放射光線,看起來好像空無一物,卻傳布了生長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養水分,有實實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質。這兩者都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是密不可分的。換句話說:在萬有的上面,有一個「空」的理體;由於萬緣和合,在「空」的理體中顯現萬有諸法。

再從六祖惠能和神秀的示法詩偈來看「空」、「有」的關係:五祖弘忍為傳佛法衣鉢,命各個弟子呈偈作詩,以印證心性了悟的境界。

大弟子神秀作的詩偈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惠能作的證道偈則別有見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首詩偈,前者是用漸修的工夫去汙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為法;後者是用頓悟的工夫明心見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無為法。

神秀認為萬法是實有的,萬象是真實的,身當寂如菩提樹,無一物色,心則淨如明鏡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願力去除心性的種種汙染,這其間是有身、有樹、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塵埃的,是「有」。惠能則認為萬法皆空,身心、菩提、明鏡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絕對境界裡,佛佛唯傳法體,師師密付本心,毋須修持造作,本來無垢無染;所以悟道之後應是大休大歇、大破大立,這其間是無身、非樹、無心、非台、無拂拭、無塵埃的,即是「空」。

無始以來諸法是「有」,但是萬法的理體為「空」;「空」於「有」上顯,「有」於「空」中滅。如同鑽木取火一樣,木材是實有實存的東西,而木材中原本沒有火,將木材一段段剖開來,亦不見有火,可是等到鑽木生出火以後,火就實實在在從木材的虛空處引發──木原無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於木而見於木,是「有」中見「空」。可見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體上是一樣的,只是隨順因緣的集散而作不同的變化罷了。

認識了「空」、「有」的關係之後,如果把它應用到社會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創造力。如果全國的人民,人人都能具備包容性和創造力,我們的社會一定更和諧,國家前途必然更光明。

我們彼此原是一個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於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義,硬是把你我的關係分開,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煩惱,萬種無明。就好像社會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為了大家的安樂而設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維護,才能有安和樂利的社會環境;如果硬要把社會國家和民眾分開,使法律分歧、道德對立、秩序紊亂,讓「空」、「有」不能在一起,則損失很大,也會引起許多糾紛。

有一座寺廟,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觀世音菩薩,旁邊另外供奉一尊媽祖神像。有一天廟祝認為台灣媽祖的信仰普遍,信徒眾多,於是把媽祖的神像請到中央,把觀音聖像移到一旁。

有一天,來了一位出家人,看見屬於弟子的媽祖坐在殿中,而身為師父的觀音菩薩卻屈居一隅,違背了倫常,就一語不發把兩尊聖像調回原位;第二天廟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間,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聖像都碰壞了。後來觀音聖像和媽祖神像終於忍不住說話了:「我們兩人本來關係和諧,卻因他們不懂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們坐立不安,衣服也損壞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無處而不自在,隨遇而安了。(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