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珊
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文人寫文章獲得酬勞,「自晉宋以來有之,至唐始盛。」王楙在《野客叢書》一書中則說「非起於晉宋」,而可上溯到西漢。
漢朝陳皇后阿嬌失寵於漢武帝,另居於長門宮。身邊侍從告訴她,司馬相如是工於辭賦的才子,尤擅「閨怨體」。阿嬌聞言,命人帶上一百斤黃金,到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設的店裡,懇請司馬相如為她作一首解悲愁的辭賦。司馬相如因此寫了〈長門賦〉,最終感動了漢武帝劉徹,迎回陳皇后。
當我們看到這個故事,也許不免感嘆,漢朝的稿費實在太高了!其實,漢朝的黃金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貴重。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漢朝把黃金當做「輕貨幣」使用。所以,漢文帝可以賞賜周勃黃金五千斤,漢宣帝賞賜霍光黃金七千斤;漢文帝二子劉武死後,府庫裡有黃金四十多萬斤;館陶公主近幸董偃,對府中管理金帛的下人說:「董偃取用,一天滿黃金百斤、錢滿百萬、帛滿千匹,才需要向我報告。」
西漢末年,黃金價格略微升值。《後漢書》記載,王莽末年碰到自然災害,黃金一斤換粟十斗,這說明民間擁有黃金的人不在少數。東漢時,黃金價格更是不升反降。才媛蔡文姬之父蔡邕給當時的顯貴官員寫碑文誄詞(古時候用於表彰逝者品德並致哀悼的文字),所得報酬幾乎不含黃金。
即便沒有讀過《三國志》,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帶兵打仗常常得為金錢傷腦筋。然而,劉備取得益州後,賞賜給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每人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由此可見,當時的黃金價格依舊處於低位。
史書中,把黃金當做尋常物品使用止於梁朝。《梁書》記載:梁武帝的兒子蕭紀用黃金一斤製成黃金餅,一百個黃金餅為一副,多至百副黃金餅。不止如此,蕭紀還用白銀五斤製造白銀餅,多至五百副。
隋唐以還,黃金變得緊俏起來。宋太宗趙匡義曾問大學士杜鎬:「兩漢時期賞賜多用黃金,為什麼到了如今,黃金卻成為難得之貨?」也因此,宋朝文風雖盛,卻沒有哪個文人可以靠寫文章或畫畫得到一百斤黃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