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 雲夢縣博物館 展示歷史的獨特篇章 文/記者喻珮、田中全 |2024.12.21 語音朗讀 51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覽展出竹簡主人「喜」的3D復原頭像。圖/中新社從空中拍攝的雲夢縣博物館。圖/新華社雲夢縣博物館一角。圖/新華社「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覽共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和木牘29件。圖/中新社1983年雲夢縣博物館成立,2009年現館建成。圖為雲夢縣博物館(老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喻珮、田中全 傍晚時分,湖北孝感雲夢縣城中心的龍崗大道往來車輛不息,紅色漆塗刷的路燈矗立在寬闊的馬路兩側,迎來送往小城歸家的車流。路燈頂端鮮明的雙龍形圖案引起記者的好奇,詢問之下得知,這樣的設計靈感來自雲夢鄭家湖墓地出土的龍形佩玉器。相似的,以出土文物虎頭枕漆木器作為設計源泉的座椅,零星點綴在毗鄰龍崗大道的夢澤湖公園。徜徉在這座江漢平原一隅、湖北省面積最小的縣城,萬事萬物彷彿都在無聲訴說著其流淌的文脈,如同穿城而過的九條水系,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縣城中的點睛之筆當屬位於龍崗大道一號的雲夢縣博物館。遙望其仿唐代宮殿式建築,古樸莊重。還未踏進博物館,就被外廊上的大型銅版浮雕壁畫吸引,雲夢史前時代的生活圖景徐徐展開,雲夢東周時期秦楚的歷史人物依次登場,生動展現了此地悠遠厚重的文化底蘊。博物館內的序廳以開放的圓形造型迎接觀眾——地面上是雙圓造型,內嵌睡虎地出土的武士鬥獸紋青銅鏡,兩位威武雄壯的武士各自面對凶猛的金錢豹作鬥獸狀,場面扣人心弦,宛若戰國晚期的時代之音;空中,重圓型的吊燈從二樓「墜下」至一樓,高挑空曠。博物館中心是紅黑色為基調的漆器壁畫,半圓形的寬幅畫面描繪出雲夢之於中國歷史的獨特篇章。左側展現楚風,還原楚人的歌舞、戰爭、出行,顯示出雲夢作為楚別都的往日輝煌;右側展現秦風,借用兵馬俑秦人形象,塑造秦王與群臣,訴說雲夢在秦統一後的風采。國寶問世振奮人心「雲夢文物與考古大事記」資料顯示,經過三次文物普查,雲夢縣迄今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六百四十九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六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十處。雲夢也因先後出土多批次、累計三千五百多枚秦漢簡牘而聞名。包括大陸首次考古發現的秦簡、中國最早的家書木牘、時間跨度最長的秦漢《質日》、「中華第一長文觚」等,一系列考古成果自成脈絡。溯源當地簡牘出土研究的歷史,一九七五年震驚世界的睡虎地秦簡是最恢弘的一章。一九七五年,臨近年末,雲夢縣的百姓和往年一樣,進行農閒時節的水渠修繕,卻意外獲得驚世發現。令人稱奇的是,墓中沒有其他值錢的陪葬品,僅有層層疊壓的千餘枚竹簡,有序地擺放在墓主人頭下、右側、腹部和足部,還有用於在竹簡上書寫文字的毛筆三枝,以及修改文字用的銅削一件。在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雲夢澤,睡虎地秦簡問世。這是中國考古史首次發現的秦簡,消息很快傳開,振奮全國。雲夢縣博物館館長張宏奎介紹,當時整個發掘及相關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館和孝感地區文物部門共同參與。為了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館、雲夢縣委共派四人,護送睡虎地秦簡進京。治國之道穿越古今睡虎地秦簡被研究人員分為十個章節,包括《秦律十八種》、《法律答問》、《編年記》、《為吏之道》等,細密詳備、涉獵廣泛。如今,細細翻閱簡牘專家整理研究的資料文獻,便可從中覓得諸多與當下不謀而合,甚至穿越古今的精神遺產和治國之道。步入「簡牘聖地——雲夢出土秦漢簡牘展」展廳,多項「之最」與「首次」在一張張老照片的映襯下,彰顯出雲夢在考古史上與眾不同的地位。展廳內,呈現了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木牘家書、龍崗秦簡、睡虎地漢簡、「中華第一長文觚」等珍貴文物,展示了秦、楚文化的逐漸融合,證實了雲夢是楚秦漢嬗遞——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的重要節點。展覽中,四十三枚睡虎地秦墓竹簡和十枚睡虎地西漢墓竹簡等簡牘文物,是特意從上級收藏單位借展而來。兩者分別出土於一九七五年和二○○六年,十一號秦墓與七十七號西漢墓,南北相距七十公尺,入葬時間相隔六十年,挖掘出土時間跨越三十一年——讓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雲夢澤,更添傳奇色彩。更為驚奇的是,細細閱讀簡文發現,展覽中先後陳列的秦漢《田律》律文大致相當,均列舉了春夏季節禁止做的事,是漢承秦制的直接體現。「這條律文的內容,以及所屬的律篇名《田律》,說明漢律基本繼承了秦律,其中秦簡殘壞的文字甚至可根據漢簡補充。」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說,律文根據自然規律,對保護生態和環境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體現了兩千年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科技考古 喜叔回家近半個世紀以來,學界和社會大眾對於睡虎地秦簡及其墓主人「喜」始終給予熱切關注。據墓中出土的《編年記》記載,「十二月甲午雞鳴時,喜產」。「喜」是誰?在一千一百五十五枚竹簡之外,雲夢睡虎地M11墓還有一位墓主人。據雲夢縣博物館資料記載:「當時有一位工作人員專門細心清洗了墓主人的頭顱,那顱骨相當完整,好像仍在安靜地熟睡。」在科技考古的加持之下,從二○一九年開始,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對雲夢睡虎地M11墓主人「喜」的骨骼進行體質人類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今年初,湖北省博物館公布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的3D復原像,及睡虎地出土人骨綜合研究成果,還原出一位秦代基層官吏勤勉的鮮活形象——相貌端正、身材勻稱、有點「職業病」、有點高低肩。該研究結果一經發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網友對這位從宏大、激蕩的歷史中走出的「小人物」頗為好奇,更對他勤勤懇懇的敬業精神深感欽佩,親切地稱呼他為「喜叔」。穿越歷史長河而來近幾天,二千多年前沉睡於雲夢的「喜叔」被邀請「回家」,專門陳列於簡牘專題展覽的開端。他目光熠熠,穿越歷史長河而來,彷彿在審視眼前的一枚枚竹木、一段段簡文。今年八月,第五批國家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雲夢縣博物館晉級「國家二級博物館」。這也意味著雲夢縣博物館已成為集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國有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同時,這裡也獲得了更多將「喜叔」請回家的條件和機會。也正是在二○一九年,雲夢縣博物館開始逐步獲得媒體和社會大眾的青睞。「曝光度是持續增加的。」張宏奎介紹,近幾年來,每年至少有一部關於雲夢睡虎地的紀錄片在這裡取景拍攝,雲夢的資源稟賦開始被重視和關注。參觀人數創新高雲夢縣博物館成立於一九八三年,此後幾遷館址。現館建成於二○○九年,總占地面積三十五畝,建築面積一萬八千平方公尺,建成之時是大陸規模最大的縣級博物館。現擁有館藏文物五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四十九件,並成為湖北省博物館首個與地方共建的分館。二○二二年至二○二三年,博物館實施展陳提升工程,並於二○二三年十月對外試運行。當年「十一」長假創下參觀人數歷史新高,七天累計達到八點六萬人次,成為雲夢文化的新標識。在這座三層建築裡,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到東漢陶樓、秦漢漆木器等珍貴文物。多功能廳、研學室,以及考古體驗廳也為不同遊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張宏奎告訴記者,當天博物館的觀眾「爆滿」,比平時至少多了一倍。記者笑稱,周末還沒到,要準備迎接第一波「潑天的流量」。張宏奎淡淡一笑:「現在各地的很多縣級博物館也修建得愈來愈好,希望吸引觀眾的同時,也能夠吸納更多文博人才留在雲夢,立足雲夢。」在這座縣級博物館工作了二十六年,張宏奎迎來了恰逢其時的雲夢「高光時刻」。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 黟縣 點滴細節用心寵客 下一篇文章 萬里茶道 一葉飛越萬重山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7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8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9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