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 黟縣 點滴細節用心寵客

文/記者何曦悅  |2024.12.14
601觀看次
字級
黃山市黟縣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圖/新華社
初冬時節,黟縣的徽派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中國傳統山水畫般的美感,學生在黃山市黟縣宏村寫生。圖/新華社
2023年「文化之美.紙上空間」安徽紙工藝項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南屏村開幕。圖/新華社
安徽省黟縣塔川村的美景。圖/新華社
花燈表演隊伍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巡遊。圖/新華社
第19屆中國黃山(黟縣)自行車公開賽公路組開賽,來自各地的千餘名選手騎行在青山綠水之間。圖/新華社

文/記者何曦悅

安徽黃山黟縣(黟讀「一」)不到十萬人,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小縣。今年國慶期間,「去哪兒」平台大數據顯示,這個小縣城位居旅遊訂單最火爆的「寶藏小城」榜首。

黟縣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的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外還有四處重點文保單位,六個歷史文化名村,四十六個中國傳統村落。

鄉村旅遊開發最早

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八山一水半分田」,古老的徽派建築依山而建。秋季的黟縣,是網友們口中「百分百出片」的賞秋地。黟縣塔川村的「塔川秋色」被譽為大陸四大秋色之一。每到秋天,村落田野中錯落有致的烏桕樹葉五彩繽紛,金黃色稻田與周圍古村落相映成趣,眾多畫家、攝影家讚歎、流連。如今,塔川多了兩家藏在秋色中的咖啡館,更成為年輕人的熱門打卡點。店內的客人或在稻香中交談,或遠眺放空,遠處寫生的人們三兩成群,各自成為彼此的風景。

「這裡非常適合作為『逃離城市』的目的地,晒著太陽、喝杯咖啡,我在這裡坐了一下午。」從江西南昌來的遊客方洲說,自己在黟縣一路上走走停停,遊覽木坑竹海、盧村、宏村、西遞、南屏等景點,「每個地方都有徽州風韻,但又美得各不相同」。

主打皖南煙火氣與小城鬆弛感,黟縣以其獨特的縣域魅力,成為「Country Walk」潮流中極具辨識度的一支。六十六個鄉村各具特色,文藝碧山、影像南屏、寫生屏山、鄉創柯村、親水美溪等。一個個鄉村如星火,互為補充又互相引流,讓全域旅遊「聯」起來、「動」起來。

黟縣美在自然風光,美在文化底蘊,更美在深厚的文旅發展積累。這裡是大陸開發鄉村旅遊最早的地區之一。一九八六年,黟縣西遞的村民用一張寫在香菸紙盒上的兩毛錢門票,開啓了中國鄉村旅遊的先河。近四十年來,這裡實現了由山區小農村向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的華麗轉身,經歷了從傳統景區到休閒度假區的新轉變。

黟縣的熱度寫在遊客的腳下,也寫在一項項榜單和榮譽中。二○二一年十二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名單,安徽省黟縣的西遞村和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入選。今年六月十一日,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二十二家旅遊度假區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黟縣國際鄉村旅遊度假區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入選,成為「大黃山」戰略實施以來的第一個國家級度假區,也是大陸第一個「村」字號國際鄉村旅遊度假區。

黟縣的旅遊密碼

「我們正在從一個靜態的名詞世界前往一個流動的動詞世界。」凱文.凱利的觀點正適用於解讀當前古鎮文旅的發展路徑。

安徽師範大學文化旅遊策畫研究中心主任楊效忠說,二十年前,古鎮本身的靜態載體就是一個很好的賣點,如今,人們對靜態的古鎮已經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不是古鎮變了,而是我們的口味變了。」楊效忠認為,需要將文化和創意結合,進行無中生有的創造性轉化和推陳出新的創新性發展,才能讓古鎮「返老還童」,煥發新顏。

黟縣深諳「動態」之道。從村集體經營西遞,到引進民營資本運營宏村,最先嘗到鄉村旅遊甜頭的黟縣先後整合南屏、屏山、關麓、木坑、塔川等眾多鄉村旅遊資源,點線面結合,初步形成古村落景點為主、生態觀光和休閒農業為輔的鄉村旅遊格局。

黟縣全域旅遊的發展,始終與最新趨勢並肩同行,引領潮流之先。據資料可查,二十一世紀初,學生寫生風生水起,黟縣接住了這波流量,一村帶動多村,與千餘家院校、畫室建立合作關係,宏村、西遞成為中國大陸十大寫生基地。今年五月,黟縣「黟山大學堂」誕生,藝術家們在現場創作的同時與學子和愛好者們交流,成為一個獨特的研學寫生基地。

短影片潮流興起,黟縣又乘上了網路微短劇的「快車」。黟縣洪星鄉方坑影視基地投入使用以來,有七部電影和八部竪屏短劇在此拍攝,在黟縣拍攝的反映鄉村振興的原創竪屏短劇《兩山戀》,登錄愛奇藝等八家視頻平台,往日的空心村如今蛻變為影視創作基地、新晉網紅打卡點。



從火起來到紅下去

旅遊帶動遺產保護

常住人口不足十萬,年接待遊客卻近二千萬人次,黟縣如何接得住、守得牢這巨大的流量?

中山大學教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尤利西斯獎獲得者保繼剛曾表示:「一個國際化的鄉村,首先要有國際化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也就是外圍環境和運營環境。黟縣山清水秀,建築文化等硬環境條件已經非常國際化,而軟環境方面,要給消費者提供消費的安全感。」

明清古民居博物館

為了服務遊客低碳出行需要,黟縣各大景區景點設置公共充電樁,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位接入黃山智慧停車引導系統,並且免費對外開放。

簡單的「席地而坐」四個字,在黟縣也有清晰細化的執行標準。黟縣西遞鎮人民政府率先申報的《皖南古村落型景區「席地而坐」管理規範》於去年十二月正式發布,要求景區所有可供休息的設施保持隨時可坐的衛生狀態,讓石板顯原色、水體顯清色、綠化顯本色、牆面顯古色,廣場無泥灰、路面無汙垢、邊角無沉積、石縫無泥沙、停車無揚塵、溝渠無雜物、設施無灰塵,旅遊主線路上落地垃圾一般不超過五分鐘。

在黟縣,任何可能影響遊玩體驗的細節,哪怕是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瑕疵」,也會被重視起來、逐一優化。

黟縣文化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周濤濤說,黟縣加強景區管理,推動核心景區導遊講解降噪,完善中英文雙語標識系統、外卡POS機等基礎設施,一站式解決遊客基本訴求。加強行業自律,發揮民宿協會、餐飲協會、旅拍協會等作用,推動行業規範經營。

「距離最近的停車場在哪?黟縣有哪些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必須諳熟於心,作為黟縣的『活地圖』和『文化通』,去幫助遊客們了解黟縣。」這是黟縣景區義工的共識。

在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黟縣著力提升利用水平,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同質化開發利用。對於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並支持開展非遺申報、技藝傳承等工作,促進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傳承。

黟縣西遞被譽為明清古民居博物館。黟縣徽黃旅遊集團企業文化部總監兼西遞景區副經理徐寧娟介紹,這裡給每一棟「國保」建築都建立了電子檔案,為保護工作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數據參考。鎮、景、村聯合成立遺產管理委員會,西遞景區每年拿出門票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作為縣文化基金,另外拿出百分之二十留給村集體作為資源保護費用,對村民有積分制的鼓勵機制,讓遺產旅遊可以真正帶動整個縣域的遺產保護。

文化瑰寶最佳布景

讓民間文化成為沉浸式、互動式遊覽的最佳布景。今年國慶假期,黟縣開展了日均二十場以上的民俗活動,從傳統婚俗、近景徽劇,到「小李白」對詩、「阿菊」小劇場,還有秀里「流動中國紅」、碧山「一夜魚龍舞」等系列活動,讓遊客成為主角,從觀光游走向沉浸式體驗。

讓年輕人「慢下來」的「奔縣」之旅,背後的建設、運營、服務卻需要「快起來」、「細起來」、「沉下去」。期待黟縣的成功和沉澱,能讓更多縣域文旅「黟」路向前。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