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發展】 太倉 江南小城名震德國 文/記者楊丁淼、陳聖煒、秦華江 |2024.12.07 語音朗讀 6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太倉城區。圖/新華社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碼頭,集裝箱吞吐作業繁忙。圖/新華社太倉城區。圖/新華社江蘇省太倉市阿爾派電子有限公司的員工在裝配汽車音響。圖/新華社一艘貨輪駛離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碼頭。圖/新華社江蘇省太倉市科技產業園。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丁淼、陳聖煒、秦華江今年前三季度,太倉全市新設德資項目二十九個,完成德資註冊外資總計一點四六億美元。十七家外企利潤再投資到資一點三七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四十八點三。「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但三十年來這座距離上海五十公里的城市已成為德企投資首選地,超過四百家德企增資擴產彰顯了中國大陸和歐洲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存。」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價。太倉的魅力何在?作為冷軋帶鋼領域的「隱形冠軍」,德國威爾斯集團二○○五年落戶太倉以來,先後新增兩條生產線,規模快速增長。今年九月下旬,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太倉日」活動上,德國威爾斯集團總裁薄登伯博士分享了太倉公司的發展歷程。「第一次來中國大陸時,我選擇在上海過夜,現在我更喜歡待在太倉。」薄登伯回憶,十九年前到太倉建廠時周邊還都是農田,此後平均每年來一次,每次都會驚歎於太倉不可思議的快速發展。歲月流轉,曾經的農田上已「長」出鱗次櫛比的廠房。克恩里伯斯、通快、海瑞恩……在威爾斯所處的太倉高新區南京東路上,不少公交站以德國企業命名。從克恩里伯斯站出發,四公里範圍內聚集了四十多家外資企業,坐一○三路公交車,就能把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系統配齊。要造一輛汽車,不出太倉就能找到百分之七十的零部件。今年三月,伯曼集團的輸送分揀系統項目正式開工,投資額達一億歐元。開工現場機器轟鳴,不遠萬里飛來的伯曼集團首席執行官魯道夫·豪斯拉登鏟土奠基。「中國大陸市場有很多增長機會,集團期待未來十年在中國業務量可以實現翻番。」他說。另一家舍弗勒集團深耕太倉二十九年,用十三次增資表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信心。鞏固傳統客戶的同時,舍弗勒早在二○一○年前後便布局新能源業務。二○二三年十一月,太倉製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廠啟用。「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電驅動產品,更快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舍弗勒集團汽車科技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馬迪斯.青克如是說。太倉累計吸引德資六十億美元,德企年工業產值超人民幣六百億元,已形成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工業母機等產業集群。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太倉三年間仍新引進一百三十一個德資項目。二○二三年,全市實際使用德資同比增長百分之二百一十七點七。超過五百三十家家德企集聚太倉,其中全球製造業「隱形冠軍」企業六十多家。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有六家在太倉落戶,畝均產值高達人民幣一千四百萬元。德國經濟研究所上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二○二三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百分之十點三,為二○一四年以來最高水平。報告稱,德國企業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並計畫將更多業務放在中國大陸。為何能同心同「德」?一九九三年,時任德企克恩里伯斯CEO斯坦姆博士到太倉考察。因這裡與德國黑森林相似的水杉林引發思鄉之情,促成了頗具「偶然性」的投資,克恩里伯斯成為首家入駐太倉的德企。三十多年來,中德合作之路如何從「偶然」發展到「必然」?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上午十點還在上海徐匯區參加新辦公樓開業典禮,十一點便現身太倉新工廠接受採訪,博馬科技全球採購和供應鏈管理副總裁高興對「滬太同城」讚不絕口。全球銷量排名前五的渦輪增壓器製造商,博馬科技原來在上海奉賢區的生產基地難以拓展,二○二二年底在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重倉」三十億元,今年九月將中國區總部和全球採購中心搬至太倉。二、「雙元制」教育帶來產業人才支撐「工學交替」培養高級技工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成為世界先進製造強國的「祕密武器」。二○○一年初,在中德兩國政府推動下,太倉成立國內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目前已建成十五家「雙元制」培訓中心,制訂了全國首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標準,成為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累計培養超一萬名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三、營商環境「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從拿地到開工通常情況需耗時半年,伯曼集團只用了三個月。「政府幫我們制訂時間表,精確到每個半天需要幹什麼。」伯曼中國首席財務官黃曉樺告訴記者,太倉招商團隊體諒企業事務多,主動放棄休息時間,溝通大多在周末或晚上進行。「我們很難拒絕這樣的誠意。」黃曉樺告訴記者。她對太倉市委主要領導赴德招商時說過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太倉幹部從上到下都是招商員,我是頭一號。」四、「他鄉似故鄉」的德式生活氛圍太倉斥資人民幣十五億元打造的羅騰堡風情街,在江南水鄉復刻了一座德國中世紀古鎮,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場景在這裡隨處可見。引入中德友好幼兒園,連續十多年舉辦慕尼黑啤酒節、中德藝術家沙龍等活動;公安部門擬向在太外籍人士發放「月季花」服務卡,交通出行、生活旅遊可享受太倉市民的同等待遇。未來展望產業轉型以港強市除了繼續加強對德合作,太倉還積極謀畫產業轉型、以港強市。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航空航天產業「乘風」而起。太倉在高端裝備製造和先進材料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正推動汽車產業零部件企業向航空航天產業零部件轉型,努力承接國內外航空航天產業轉移和上海大飛機產業溢出,二○二三年航空航天業產值達到人民幣二百億元,二○二五年有望達到人民幣五百億元。「航空航天產業沒有十年見不到成效,慢培育、快轉型符合太倉產業發展的路徑。」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剛說,太倉正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已擁有產業鏈企業八十六家,並建成蘇州首家、省內第二家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此外,從「物流港」到「物貿港」,港產城融合令人期待。在太倉港區的海通(太倉)汽車碼頭堆場,一眼望不到頭的汽車方陣蔚為壯觀,數萬輛汽車在此集港,整裝待發,將運往世界各地。藉助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東風,打造汽車江海聯運物流基地,是太倉向「物貿港」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太倉市副市長王莉萍受訪時表示,展望未來,太倉將堅持港口是支點、產業是支柱、城市是支撐,聯動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由「貨物量級」向「服務能級」轉變,打造具有鮮明港城特色的活力之城。值得關注的是,五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兩所知名高校在太倉相繼建成——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西北工業大學,在太倉建立新校區,將成為太倉千億級航空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聚焦智能製造、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專業特色圍繞著太倉重點產業布局量身打造。這在縣級市中極為鮮見。有人比喻德國人的性格是「壁爐」,熱得慢,但是也熱得持久。事實上,這種「關注長遠,重視品質」的特性,既是太倉與德國企業共同的理念,也是對雙方持久合作的完美註解。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博館文創如何吸引年輕粉絲 下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 黟縣 點滴細節用心寵客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