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古今中外經常會出現有幼童從小就天賦異稟,在數學、文學、科學、技藝或是應對進退上,有著超乎常人的「天分」,像是四年前就有一個十二歲孩童在房間裡自製了核融合反應爐的新聞。而這類的「神童」故事,往往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但又有誰會真正在意這個「神童」長大之後的故事或成就呢?
在東漢末年,有個叫作孔融的小孩便是年少成名的代表。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發生過「讓梨」的故事,這件事讓當時許多文人雅士津津樂道,認為他是個懂事的孩子。孔融十歲那年跟著父親到洛陽出差,當時洛陽有個叫李膺的知名人士,孔融對他很感興趣,想趁著到洛陽的機會來拜訪他。但拜訪者必須是當世名人或李膺的親戚,守衛才肯通報。
試想一個十歲大的小孩,跟李膺又不認識,孔融會怎麼跟守衛自我介紹呢?孔融告訴守衛,他跟李膺有累世之交。守衛半信半疑的讓他進門後,便通報了李膺。李膺接見孔融後親自詢問:「小朋友,請問你跟我是什麼累世之交呢?我不認識你啊!」
孔融不疾不徐的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請教過,有過師生情誼,所以我們這樣也稱得上是好幾代的交情了。」
李膺和在座的賓客都相當佩服,覺得這個小孩很聰明。不久,一個比較晚到的客人陳煒,在聽其他賓客說起剛才孔融的機智應對後,很不以為然的表示:「小時候表現出聰明的樣子,長大以後未必還會如此出色。」
孔融聽到陳煒的評論後,反應很快的回了一句:「聽先生這麼說,想必您小時候應該是很聰明的囉?」言下之意就是,身為大人,現在所表現出來的行徑,應該就是您所嘲諷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寫照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