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雪貞經過引導,一步一步走回童年經驗,又一步一步走回成年經驗,小女孩受挫的失落感愈來愈少……
有三個兒子的雪貞,整天忙個不停之外情緒起伏也大,尤其最叛逆的二兒子阿勇,快把她逼瘋了。
「媽,妳把我的運動褲收到哪裡?我今天有體育課,妳每次都不幫我收……」阿勇的話還沒講完,雪貞早已爆怒。什麼叫做「妳把我……」「妳每次都不……」這些「我對你錯」的語詞,讓雪貞聽了惱火。
當雪貞回應:「我是你的媽,不是你的傭人。」「你有完沒完,自己的運動褲不是該自己收的嗎?」,這時,母子戰火一觸即發。
童年經驗量表
照顧三個兒子,十六歲、十四歲、十二歲,都正值叛逆,身為全職媽媽的雪貞,身心俱疲下,每天還有處理不完的突發狀況。
這天,雪貞坐在我面前,看到她疲累不堪的模樣,任誰都感到心疼。她問到:「三個兒子都不聽話,為什麼?尤其是第二個兒子阿勇,他叛逆到底。」
「他,讓妳想到誰?」
「咦?」雪貞剎時抬起頭,愣了一下,立刻說:「我弟弟。」
這還真有意思,原來雪貞的童年裡,常和小兩歲的弟弟起衝突,雞毛蒜皮的事都能槓上,好幾次還被爸爸揍。「爸爸認為我比弟弟年紀大,理當做好榜樣,怎麼沒照顧弟弟,還跟弟弟吵吵鬧鬧,甚至兩個人還打起來。因此先把我揍一頓,弟弟則是罵兩句就算了,成長中的我一直憤憤不平……」
這項童年創傷的憤憤不平,不知不覺也移轉到目前的親子關係裡。老公勸雪貞稍安勿躁,要她冷靜、調整,她卻控制不了自己。
「謝謝吳老師提醒,阿勇的脾氣跟他二舅舅很像,橫衝直撞的,又喜歡故意惹我生氣。」
找到關鍵因素
這天,「幸福導師班」課程正好探討到「童年創傷」(Childhood trauma),我請大家做「童年經驗量表」(童年創傷ACE研究,Felitti醫師)結果,雪貞在第一題「曾被大人羞辱,害怕肢體受傷?」第四題「曾被家人忽略、漠視?」第八題「父母離婚,感到被棄養?」她都答「是」。顯然,埋藏在她生命底層確實有過「童年創傷」的打擊,導致目前親子關係緊張。
腦科學研究裡發現,童年創傷分數高的人,大腦前額葉的灰質較少,往往自我控制力弱,容易爆怒、肥胖、有心血管疾病等。「童年創傷」分數高的成年人也可能影響到伴侶關係、親子互動和同事相處,如果沒有陪伴自己「內在小孩」重新療癒,往往在蠢蠢欲動下又爆發人際爭端。
雪貞經過課程引導,一步一步走回童年經驗,又一步一步走回成年經驗,小女孩受挫的失落感愈來愈少,尤其和失聯多年的媽媽重逢密談,更加理解當年爸爸打她的情緒遷怒。
創傷不要被複製
成長後的雪貞比較樂意回大弟家探望老爸,失智的爸爸不復記憶陳年往事,雪貞跟自己「內在小女孩」說:「過去的事讓它們過去吧!妳有我在,我會保護妳!」
雪貞在近半年來也調整親子關係了,尤其對阿勇不再是怒氣沖沖,她心中一直提醒自己:「阿勇不是弟弟,他是我兒子,我有責任好好引導他。」說也奇妙,雪貞調整好情緒,阿勇也不再對媽媽大小聲,生活習慣改進很多,兩個人的關係也轉危為安。
雪貞欣慰地說:「我可不想讓阿勇複製我的童年創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