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與人我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相當圓滿的因緣和合,人際關係會有欠缺、遺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緣成熟的快慢而演變成就。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時間: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有位富翁請客,賓客來了一半,還有一半未到,廚師問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說等一等,結果等了半天,看看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還有很多重要的貴賓沒有來。富翁心裡很著急,忍不住焦灼萬分的埋怨道:「唉!好不容易請一次客,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都來了!」
那些圍桌而坐的客人一聽,頓時覺得臉上訕訕的有些掛不住,心想:「原來主人並不是真心邀請我的,既然主人已經表示了不歡迎,我還賴在這裡做什麼?」這些人愈坐愈不自在,就一個個悄悄地離席而去。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順口又說:「唉!好不容易請一次客,該走的不走,不該走的都走了!」話一說完,那些原先不好意思走的客人,一個個滿臉怒氣的掉頭而去。
有因有緣,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壞了因緣,自己不能把握因緣,萬事萬物當然很難圓滿了。以下將佛教對於因緣的看法分成四點說明:
一、因緣與人我的關係
現在流行講「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好,做事便順利,人際關係不好,麻煩就很多,「力強為因,力弱為緣」,「人際關係」就是一種因緣。
做生意,要先籌集資本、調查市場潛力、安排投資環境及條件……種種條件規畫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順利開展,否則便會失敗。這種種企畫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緣」。
對於人我的因緣關係,要懂得感恩因緣,不要斬殺因緣。像梁武帝見達摩的一段史話,就是因緣不投的例子:
禪宗初祖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從印度航海到廣州,由梁武帝派人護送迎請入京的。初見達摩大師,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開頭即問:
「我曾經建造許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供養許多僧尼,大師看我的功德如何?」
達摩大師回答:「無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興,便追問:「明明功德巍巍,怎麼說沒有功德?」
達摩大師說:「陛下這些功德,不過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隨身顯,卻無實體,只是一種空相。」
「那麼,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達摩大師開示:「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還存著貢高我慢的私心,亟於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就氣燄萬丈的繼續問道:「天上地下,何謂至聖?」
達摩大師識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寬貸地說:「天上地下,無聖無凡。」
梁武帝生氣的問:「你知道我是誰嗎?」
達摩大師淡淡一笑,搖頭:「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認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為盛名遠播,既懷炫耀之心,又缺乏見道之誠,哪裡受得了這番奚落?當下擺出聖明天子的威勢,拂袖而去,從此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失去了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後來雖然悔悟改過再度迎請,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由於梁武帝我執太重,名心熾烈,先著功德相,又偏離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惡」的第一義諦,前因既不善,現緣亦不佳,難免有話不投機的後果。
因緣和合 人我成就
《華嚴經》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六祖惠能向五祖弘忍大師求法時,五祖問:「你從哪裡來,來尋求什麼?」
「弟子自嶺南來,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為測試此子夙緣,不假辭色說道:「你不過是小小一個嶺南蠻子,如何敢企求成佛作祖的境界?」
惠能回答:「人有東西南北之分,佛性沒有東西南北的分限;因緣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為何不能作祖?」
五祖當下深覺契合:「很好,你就留下來,到槽房工作吧。」從此一連八個月,惠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天天在腰上綁了石塊,踏著石碓舂米,雖然五祖對他不聞不問,不傳一句佛法;惠能卻無一絲怨咎,一直到五祖在深夜將衣鉢傳給他時,才用一首偈語道破了這一段公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意思是說:當初你遠自嶺南來向我求道的時候,你的因雖已成熟,情也懇切,環境的機緣卻還不夠圓滿,所以我必須讓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時間,等一切因緣具備了,才傳法給你。
由此可知:因緣與人我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相當圓滿的因緣和合,人際關係會有欠缺、遺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緣成熟的快慢而演變成就。好比有的花春天播種,秋天就開得燦爛了;有的花今年下種,卻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有的花更久,種是種了,卻要生長幾年才開花結果。
緣聚緣滅 適時適機
唐代有名的文學家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潮州地處偏遠,人文未開,沒有談心論道的對象,聽說大顛禪師在當地弘化,立刻整裝前去參訪,恰巧禪師在打坐。韓愈站在旁邊鵠候良久,禪師還是不出定,韓愈久候多時,心生厭煩,正要舉步離去,守護在禪師身旁的侍者忽然開腔:「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一聲如春雷震耳,鏗鏘有力,韓愈因為適時適機,終於在侍者處巧遇得度的緣分。
人世間的因緣,忽而邂逅,忽而離散,總有個理則在,「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總要事先有因有緣,才會開花結果。如同石頭希遷禪師初見他的老師青原行思禪師的時候,青原禪師問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惠能)門下,拜師之前心裡有些什麼障礙沒有,石頭希遷回道:「我去曹溪求師之前,並不缺少什麼。」
「既已圓滿,何必更去曹溪參學?」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假如不去曹溪,怎知我什麼都不缺,又如何照見身心自在?」
這是說: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面目上求,在生活境遇中證悟。
時時清涼水,是因緣;處處般若花,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開車、搭車,是行路因緣;觀看電視,是視聽的因緣……靠這麼多的因緣和合,我們才能過著快樂自由的生活。
對於人我之間的因緣關係,就如布袋和尚所說:
眼前都是有緣人,
相見相親,
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
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