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如果內在因不好,果報就產生種種差異。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二、怎樣知道因緣的存在
我們怎麼確定因緣的存在,如實地去發現它、把握它?這好比工廠的機器正在運轉時,忽然停止不動了,技師拆開來一檢查,原來是一根小小的螺絲釘斷了,這根小螺絲釘就是因,因緣不具備,機器自然動不起來。蓋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梁,支撐的力量不夠,整個混凝土屋頂都會塌下來。因緣少一點,境遇的順遂會有很大的差異。
花為什麼開不出美麗芬芳的花朵?果樹為什麼長不出碩大甜美的水果?是因為少了水分,少了肥料的助緣。美國發射太空梭到太空探測,有時會因為某種零件故障而延遲升空,或因電腦出了毛病而停擺,凡事只要因緣差一點,事物的境相都會層層演變。
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不順利,必須好好反省檢討,看是什麼地方缺少了因緣,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例如現在很多青年男女相親相愛,明明門當戶對,可是父母反對他們結婚,缺了因緣的輔助,婚姻就不順遂,這是無緣;有的青年男女一見鍾情,閃電式的結婚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女的說是「有緣千里來相會」,這就是緣分。
《那先比丘經》記載,有一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眼睛是你嗎?」
那先比丘回答:「不是。」
彌蘭陀王又問:「耳朵、鼻子、舌頭是你嗎?」
那先比丘答:「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是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體?」
「也不是。」
彌蘭陀王揚起了臉:「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實自在的本體,那麼,你在哪裡?」
那先比丘反問:「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回答:「不是。」
「門、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梁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反問:「既然窗、門、磚、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那麼,房子在哪裡?」
彌蘭陀王恍然大悟,房子要靠各種因緣具備才能完成一棟房子,人也是諸般因緣和合而成為人;只要懂得因緣法,認識因緣的存在,處處種好因,時時結好緣,人生必能無往不利、所到亨通,如詩所云:「若人識得因緣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三、因緣的層次與疑解
因緣,有哪幾種呢?以下從四個方向來看:
1.有因緣與無因緣:因緣,不是知識上的問題,不是靠研究討論而能得知,因緣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證悟才能體會出來的。這種經由真實的修行、了悟而體會的因緣,是「有因緣」,在因緣法裡,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這就是懂得因緣。如果只是滯留在表解的理論上,表現在空洞的言語中,則是「無因緣」,是緣木求魚了。
2.白因緣與黑因緣:因緣,有善有惡,白因緣是善的因緣,黑因緣是惡的因緣。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能明白生滅的終極究竟道理,對因緣只有膚淺的認知,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遷而隨波逐流,陷溺在黑暗、惡性的因緣裡無法自拔;反過來說,如果道心堅定,信念不變,那麼,所成就的因緣就會是光明、善良的因緣。
3.內因緣與外因緣:因緣,有外在與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好像同一塊田地,外在的因緣是一樣的,可是不同的種子播種下去,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再舉個例子: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造詣各殊──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雖然相同,可是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如果內在因不好,果報就產生種種差異。
4.正因緣與邪因緣:因緣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調,接受對症下藥的醫療,病就好了,這是「正因緣」;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為是神明的懲罰,到處求神明拜廟,畫符、念咒、吃香灰,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這就是「邪因緣」。很多事或順利或不順利,障礙困難或多或少,有時是導因於對因緣的認識不夠正確,因此我們要懂得趨正避邪。
體證般若 和合圓滿
其次說到因緣的層次,因緣有四種層次:就是正見、因緣、空、般若。
1.正見:凡夫所能了解的因緣,就是正見。一般人經由各種學識、經驗,容易了解世間許多痴妄的因緣,例如:病痛、煩惱、破財等等,能知因離苦,得到解脫,這是入世法的因緣。
2.因緣:到了阿羅漢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夠勘破五陰皆空,離所知障,把心靈提升到更高一層的境界,知道萬事萬物無對待,知道六道眾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緣」的真境了。
3.空:空,是菩薩的階段,這時候不但證悟了世間法,也證悟出世間法,而且能進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緣,「一色一香無非道,或語或默終是禪」,以空為因為緣,自然能知成萬事了。
4.般若:這是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體與現象不二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跡,因緣自來自去,白雲空往空回,一切自然和合圓滿。
換一種說法來了解這四種層次:
一切樂器演奏,如笛、簫、提琴、鋼琴之類,在剛開始下手學習時,都要從認譜和按鍵按弦開始,一音一調的練習、摸索,依照樂譜上的記號一個音一個音的彈,直到練熟為止,這是第一階段。這種必須看譜才能彈的情形,對於外境仍有認識作用,是第一層次的正見。
等到完全練得純熟流利的時候,樂譜已經銘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譜就可照彈,這時候不看譜而心中有譜,閉上眼睛,音符自然而然從心中譜出。外表上雖然可以不看譜演奏,可是心裡畢竟還是有個譜本的囿限在,還是要依樣畫葫蘆的照譜演奏,不能肆意揮灑,這種內外合一的第二階段,是第二層次的因緣。
繼續用心練下去,可以進入內外相忘的境界,不看譜,心中亦無譜,一闕樂章可以渾然忘我的一氣呵成,完全流轉無痕,這是第三層次的「空」。心內心外都沒有譜,卻總還有個譜的因,要照存在的譜彈,不能隨手自成樂章。
等到對音韻、樂理兩皆圓融無礙了,就可以與大化共流行,隨心之所遊、神之所馳而揮灑成曲,一遊心即是般若,一揮手盡成妙諦,這種無內無外、無忘無不忘的境界,便是最高層次的「般若因緣」。
一般人連「正見」都還未具備,常常對世間持顛倒的看法:明明是煩惱的名利富貴,卻當成快樂的享受;明明是平等一如的真如自性,偏要依階級成就劃分出高下界限;明明本來是互相關心、互相和合的因緣,卻硬要互不信任、互不和愛的弄出是是非非,這真是何苦呢?只有正確地認識因緣,體證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執滯於人我,才能和諸佛一鼻孔出氣,遊心法界,逍遙自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