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析】韜光養晦的曾國藩

文/詹孟傑 |2024.11.14
495觀看次
字級

文/詹孟傑

曾國藩(1811~1872),為晚清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與學者,也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他的智慧與沉穩在亂世中閃耀,成就一生的偉業。曾國藩的一生,無數次地以「韜光養晦」之策,在詭譎多變的滿清仕途中轉危為安。

初入京城的曾國藩,因科舉及第,名聲顯赫,自視甚高。初任職時,他因自身才華獲得高度評價而顯得囂張跋扈,常與同僚爭論。然而,自負態度為他帶來挫折。在京城的官場上,他遭遇到許多比他更有權勢且更有經驗的官員,這些人對他並不友善,甚至故意刁難他。這些挫折,讓曾國藩開始反思自身行為與態度。

於是,曾國藩選擇了韜光養晦,潛心學習,廣泛閱讀,積累知識與經驗。這段沉潛的時期,為他日後在軍事與政治上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因為他明白,學問與智慧的積累,終將在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

1850年,太平天國之亂爆發,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之一。

湘軍初建時,曾國藩並未急於求成,而是注重軍隊訓練與紀律。他深知,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即使人數眾多,也難以取勝。因此,他選擇在初期不與太平軍正面交鋒,而是韜光養晦,待軍隊訓練有素後,方才逐步展開攻勢。這種穩紮穩打的策略,最終使湘軍成為平定太平天國的重要力量。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不僅要面對強大的太平軍,還要應付朝廷內部的猜忌與政敵的排擠。他選擇低調行事,避免樹敵,在關鍵時刻懂得退讓,以保全自身,同時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與資源。謹慎與韜光養晦,使得他在多次戰役中屢屢能以少勝多。

曾國藩一生強調自我修養與謙虛,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他在家書中多次告誡子女,謙遜乃為人之本;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常說:「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無愧於心。」這種態度,贏得了廣泛的尊重與支持。

此外,曾國藩也以自我反思與自我批評著稱。他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並在日記中進行深刻的自我檢討。他認為,唯有不斷反思與改進,才能不斷進步。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讓他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能夠迅速調整策略,化危機為轉機。

曾國藩以韜光養晦的智慧,在仕途、軍事與政治上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的成功,不僅表現在才華與智慧,更在於他懂得隱忍、積累,最終成就了偉業。曾國藩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往往來自長期的準備與沉潛,唯有在合適的時機把握機會,才能實現人生的偉大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