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主張,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的社會,佛法應該現代化、生活化。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近代太虛大師總結中國佛教,立為大乘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指各部《般若經》及宗般若經的諸論;法相唯識包括法相學與唯識學;法界圓覺學指《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楞伽經》、《楞嚴經》、《圓覺經》及淨土方面等有關法界、如來藏等諸經論。後來印順法師又將印度大乘佛教分判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大系,此與舊說大異其趣。性空唯名論,指中觀大乘;虛妄唯識論,指瑜伽大乘;真常唯心論,指如來藏思想。
除了佛陀的佛教哲學思想博大精深,代表著東方文化,影響著舉世人類之外,在中國則有老子、孔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學說,也是大放異彩。其中老莊哲學談「清靜」、「無為」,崇尚「自然」、「本性」;孔子主張「以仁為本」,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正統,歷代帝王莫不尊為治國之本,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其社會地位之高,儼然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
孔子「崇仁」,孟子「尚義」,並且由「義」擴充出「仁、義、禮、智」四端,認為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張「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荀子認為人性要靠後天的努力學習,才能向上、向善,所以提出「積學」的重要。
此外,墨子的「兼愛」、韓非子的「重法」,以及管子的「富民」、列子的「貴虛」、晏子的「廉政」等學;乃至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等;甚至中國歷代的文史學家,如中國第一位大詩人屈原、漢賦大家司馬相如、史學家司馬遷、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曹植、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蔡文姬、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山水詩派始祖謝靈運,以及唐代的詩人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乃至宋代的詩詞名家李清照、黃庭堅、陸游,尤其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等。他們的學說主張、詩詞散文等曠世之作,都使得中國文化在文、史、哲等相互激盪下,百花競放,顯得燦爛繽紛,多采多姿。
尤其自從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緣起、業力、因果報應等思想,融入中國社會,更加深化中國文化的內涵。在中國的大乘八宗當中,比較重視學術義理的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及三論宗;比較重視實踐修行的宗派有禪宗、淨土宗、律宗及密宗。雖然華嚴、唯識、空性等學說沒有被納入中國文化的主流,但是「禪學」倒是成為中國文化的一朵花。
佛教一向具有尊重、包容的性格,佛教主張「不捨一法」,如佛陀所說「一法即一切法」。因為佛教沒有排他性,佛教認為信徒讀了老子學說,了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從而擴大自己的思想,也不無利益;佛教對於莊子的任性逍遙,與大自然結合的灑脫思想,尤其「莊周夢蝶」,以及莊子與惠施論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其思想之奔放,如禪之不拘形跡,佛教也認可這些思想,所以人間佛教的行者不排斥老莊學說。
此外,孟子「性善」、荀子「性惡」、墨子「兼愛」之主張,不捨一法的人間佛教也是將之兼容並蓄,使得佛教更加繽紛多采。乃至魏晉南北朝時,佛教以老莊的「無」來詮釋般若的「空」,形成「格義佛教」;後來中國文化甚至吸取佛教之長,發展成為宋代理學。這一切都是說明,在中國的文化裡,佛儒一直都是交相融會的。
除了哲學思想以外,中國文學重視文字之美,文學家們以詩情畫意的詩詞散文來描述佛教,把佛教的十二分教與文學互用,例如,長行就是散文,重頌就是詩歌,使得佛教終能在百花競放的中國,和諸子百家一起相互共鳴,因此佛教的發展,後來禪走進寺院,淨土走進民間,唯識、三論走進學者群中。
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佛法分為「真、俗」二諦,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是出世間法;俗諦又名「世俗諦」,是世間法。佛陀的一代時教,都不出此二諦法門,尤其在化世的運用上,佛法和世學更要融合運用。
佛法太世俗化,被世俗所化固然不可貴,如果太過於出世,則不容易為人所接受,所以要「二諦圓融」。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此人間佛教主張,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的社會,佛法應該現代化、生活化,針對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所以要「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佛法之體,是拔苦與樂;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時即遍學五明;出家後,遍訪諸師外道沙門。因為佛陀貫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對象,應病予藥,解脫他們的身心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