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孟廷
文/Sven
疫情過後,隨著邊境解封,搭機出國旅遊的機會大增。多數人搭飛機時,曾有過腰痠背痛、腿麻腳疼的經驗。不過,耳朵方面的問題也千萬不可輕忽。通常它發生的原因是耳內壓力失衡所致。
飛機在爬升與下降時,壓力急速變化會讓耳膜內外產生壓差,耳內機制若調節不及,便會引起耳部的各種不適與疼痛,例如耳鳴、耳痛、脹悶、聽力下降、頭暈、耳內堵塞感等。這種因飛機起降而產生的耳部不適症狀有個學術名稱,叫做「氣壓損傷性中耳炎」,俗稱「飛機耳」(airplane ear)。
耳咽管小 功能卻大
人體內本來自帶各種調節機制。在口鼻耳部位,鼻子的調節靠鼻竇,耳朵則是由「耳咽管」調節。耳朵的構造除了耳廓及外耳道之外,還有中耳與內耳。中耳像個密室,它藉由耳膜與外耳道區隔,並且透過耳咽管與鼻咽相連。耳咽管是連結
「耳」與鼻子後方「咽」部的一條長約3公分的小通道。它的主要功能是調節中耳氣壓,保護中耳免受感染,並將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出去。平時,它是閉合的,以防止口鼻分泌物從鼻咽腔逆流到中耳,而導致該處發炎,它只在有需要時如吞嚥、咀嚼及打哈欠,才會打開,藉此平衡中耳與外界的壓力,並將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鼻咽腔。
搭機時,機艙的壓力會隨著飛機爬升逐漸變小,中耳的壓力則相對變大。這時耳咽管會打開將空氣從中耳排出,以平衡壓力。假如耳咽管未能正常開啟,耳朵便會有耳鳴、阻塞、脹痛等不適的感覺。而當飛機降落時,外界的壓力會比中耳的壓力大,如果耳咽管不通暢,空氣無法由鼻腔進入中耳,也會因壓力失衡而有類似的不適症狀。而且,由於空氣從耳咽管進入中耳比排出更困難,因此飛機降落時對耳壓造成的影響也就更明顯。
調節耳壓 避免不適
一般而言,人的耳咽管可自行調節耳壓,或透過如吞嚥、打哈欠、擤鼻涕等方法來調節,因此即使有上述的耳部不適,在飛機降落後也會自然消失。但是,若耳咽管功能不良,或恰好遇到感冒、過敏、鼻塞、流鼻涕、睡眠不足等情形,耳咽管就可能因無法自然開合來疏通壓力而引發上述症狀。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醫生不建議患有重感冒、呼吸道或耳部感染、鼻竇炎等問題的人搭乘飛機的原因。因為耳部問題若不謹慎處理,它潛在的危害遠比我們想像嚴重。例如,若耳咽管堵塞不通的時間久了,新的空氣無法進入,中耳內殘存的空氣又會被腔內組織吸收,這時中耳便會形成負壓的狀態。這會導致中耳有液體滲出並積聚(積水),嚴重時會發展成中耳炎。這時便要將耳膜切一個小洞,讓中耳的積液或積膿排出。另外,飛機升降時的壓差會讓薄如紙片的耳膜內凹或外凸,甚至破裂,嚴重時可造成聽力永久受損。
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因此要先知道自己使否屬於高危險群,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者(如感冒)、慢性鼻炎、過敏體質、反覆性中耳炎患者等,通常是耳鼻咽喉部位。除了吞嚥、打哈欠、擤鼻涕之外,也可以在搭機前請醫生開立藥物,甚至在耳膜上穿刺一小洞,如此可維持數天的中耳壓力平衡,且不太會有後遺症。
上述耳部的不適症狀,在進行潛水活動、搭電梯或乘車上下山時,也就是出現壓力驟變的情況時,也可能出現,請務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