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孫中山也是翻譯家

文/王文隆 |2024.11.06
296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國父孫中山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從一八九四年創立興中會以來,便奔走於革命,經歷十年的努力,終於在辛亥革命中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以上是我們熟知的敘事,然而許多人或許不清楚的是,孫中山因為中英日文俱佳,因此也曾經翻譯過西書。

他曾翻譯的書,名為《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也是唯一一本由孫中山翻譯的書。之所以翻譯此書,與他在第一次發動廣州起事失敗之後,避走英倫有關。

滯英期間,他歷經了「倫敦蒙難」,為其恩師康德黎(James Cantlie)所救。康德黎不僅是孫中山的老師,還是紅十字會英國倫敦支隊創始人,是倫敦紅十字運動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此外,他也是香港紅十字會的創始人。

孫中山於出脫之後,流連於大英圖書館、大英博物館遍覽群書。在此期間,他透過康德黎結識了倫敦城紅十字會總醫生柯士賓(Samuel Osborn)。

一八九六年冬天,他與柯士賓遊覽英國國王雲塞行宮,行間,柯士賓告以自己著有英文版的《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一書,內容包括止血、包紮、骨折固定、搬運等基礎救傷方法,言簡意賅、剖理精當,可為濟世之金鍼,救人之要術。當時已有法、德、意、日四種譯本,希望孫中山能幫忙將該書翻譯成中文。

柯士賓也告訴孫中山,之所以提出這一請求,一方面希望作為祝賀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年之獻禮,一方面基於英國各領地華僑人數眾多,如有中文譯本將能便利境內華僑閱讀,習得救護基本觀念,以廣英女王壽世壽民之意。孫中山聞言,欣然接受。過不多久便翻譯成書,於一八九七年六月交倫敦城紅十字會出版,書前有孫中山所寫的序言,陳述翻譯緣起。

孫中山在此書出版後,即贈送英女王及沙皇斯伯里(Lord Salisbury)各一冊,並於一八九七年六月,分贈三冊給日人田島擔、鐮田榮吉及南方熊楠。贈與南方熊楠之冊,並署有「恭呈南方先生大人雅政,中原逐鹿士孫文拜言」等字樣。

一九○六年冬天,孫中山在日本對譯著作了文字修飾,改變若干名詞的譯法,由鄧慕韓、廖仲愷幫助校勘。因為日本把「紅十字會」稱為「赤十字會」,大概出於入境隨俗的緣故,他把初版的「紅十字會」全部改為「赤十字會」,於一九○七年二月由民報社在東京再版。除了原本的序文之外,另有章太炎所寫的再版序。

這篇再版序中提到,孫中山曾於革命軍起時,持這本譯書跟大家說:「義師之中,庶事草創,固不暇編衛生隊,良醫又不可得。一受創傷,則能全活者寡矣。其以簡易之術,日訓將士,使人人知療治,庶幾有濟。」

可見,這是他於一九○五年在東京創立同盟會後,擔心起事黨人因未得妥善醫療,徒增無謂傷亡,因此重印此書分予黨人,期能學習基礎的醫療知識,在受傷時以簡易方式自救,增加存活率。

孫中山翻譯此書,一則是基於身為西醫的基礎知識完成的作品,二則也能作為革命同志自助自救之用,還能成為海外華僑學習醫療常識的來源,可說是一舉多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