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茂清
卓恕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士,史書上稱讚他「為人篤信,言不宿諾」。
話說卓恕在建業(今南京)讀書時,與同窗好友諸葛恪一同切磋學問、議論時勢,成了莫逆之交。
某年又值歲末,卓恕要回老家會稽(今紹興)過年,去向諸葛恪辭行。諸葛恪問他何時復來建業,卓恕說正月初七到,初八同去向師長拜賀新年。諸葛恪於是說:「初七中午為卓兄接風洗塵。」卓恕道:「一言為定。」
轉眼已至卓恕所許歸日,諸葛恪請來友人許杰、張恆做副手,沽酒備菜,忙了大半天。
是日陰雲密布,朔風緊吹,還飄著牛毛細雨。
眼看午時將至,還不見卓恕,許杰忍不住說:「會稽與建業相隔迢迢近千里,卓恕是信口說說的,豈能如期到達?」
張恆接口道:「與許兄所見略同,近日又風雨交加,此時此刻,他恐怕被困在旅館正蒙頭睡大覺呢!還等什麼?我們只管開懷暢飲吧。」
諸葛恪卻搖頭不迭:「我深知卓恕秉性,此君與人約期,雖遭暴風驟雨、雷電冰雪無不必至,絕不食言。」
許、張兩人哪裡肯信,哂笑不止,甚至說:「卓恕恐怕連回建業的日期都已忘了呢!」
這時,人未至而聲先到:「讓你們久等了!」三人循聲望去,只見卓恕出現在門口,褲子早已溼透,還沾滿了泥漿。
待卓恕更衣入席後,諸葛恪詢問旅途情形,卓恕如實相告。原來他走到半途時陰雨連綿,速度減慢,眼看時間趕不上了,便改為三更動身。因摸黑行走摔了好幾跤,膝蓋都跌破了。
諸葛恪以敬佩的口吻說:「千里赴約,風雨無阻如期趕到,不易呀不易!」
張恆不以為然:「又非傳送什麼軍機要事,莫說晚一二個時辰,即使遲到一二天又有何妨?何必自討苦吃?」
許杰附和:「是呀,卓兄大可不必如此認真。」
卓恕正色言道:「誠信乃立身之本。君子一諾千金,既然與諸葛兄約定今日午時到,就不敢逾期。此雖屬朋友交往平常事,但若以事小而輕諾棄信,久而必遭人唾棄,難以立身處世矣!」
諸葛恪見兩人赧然無話,打圓場說:「先聖語曰『言必信,行必果』,又云『君子誠以為貴』。許、張兩位兄長話雖這麼說,這道理也是懂的,不過戲言而已。」
卓恕守信赴約的故事不脛而走,被收進了《歷代蒙求》、《幼學瓊林》等啟蒙讀物,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誠信」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