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洗手、洗手…。」從二○○三年的SARS開始,國內一碰到流行病蔓延,衛生署和疾管局好像除了告訴民眾洗手之外,似乎提不出更有效的預防之道;SARS來襲時如此,每年都有的腸病毒亦復如此。在號稱公共衛生教育進步的台灣,只能靠「洗手」預防傳染病嗎?顯然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何曼德日前就批評,十年來,政府沒有開發出對付腸病毒最有效的疫苗,這是「可恥」!
何曼德是國際知名的微生物學及感染學專家,他曾經在十年前腸病毒第一次大流行時,率領國內研究團隊,分離、確認導致腸病毒重症的元兇是腸病毒七十一型。就流行病學防治的觀點而言,確認了病毒型別,接下來的就是開發疫苗。因為,只有疫苗可以防範五歲以下孩童不致受到傷害,甚至死亡。
但十年過去了,國內研製、開發腸病毒疫苗了嗎?沒有。今年腸病毒再爆發大流行,目前累積重症病例數超過三百例,已超過去年同期,並且奪走了十個孩童的生命,而疫情還沒有結束。衛生單位還是叫民眾要洗手,試問,如果是大人將腸病毒帶回家,洗手絕對不夠,外衣、皮包、公事包、購物袋、雨傘等,無一不是攜帶、散播病毒的媒介。何況,洗手預防的效果至今沒有明確的科學統計依據。
衛生主管單位及相關研究單位面對專家重砲批評的回應是,國內腸病毒重症的病例數有限,難以進行安全疫苗臨床實驗;且市場有限,製藥廠生產疫苗不敷成本,因此沒有疫苗廠商願意生產。言下之意,只要製藥廠商敲敲計算機,覺得不划算、不賺錢,國內的孩童就每年要面對腸病毒的威脅。衛生主管單位這種心態,簡直比製藥廠商還可恥;業者將本求利是正常的。但身為人民供養的公僕,可以也同意這樣把人命當商品般的計算成本的看法而不思補救之道嗎?
不只腸病毒,以前是境外移入的登革熱,也因為防治不力,如今成為本土型長駐式傳染病。每年,我們看到登革熱從一般型逐步惡化到嚴重、會致死的出血型。登革熱也是病毒感染,也可以用疫苗防治。可是,至今的防治辦法還是噴藥、清理會積水的瓶瓶罐罐、掛蚊帳,簡直是五十年前的防治型態!
研製疫苗要花錢,但比研製新藥省錢多了。而且,以國內的能力來說,絕對有能力做出救命的疫苗。大約四十年前,台灣盛行日本腦炎,奪去許多寶貴的生命。當時隸屬衛生署的預防醫學研究所就生產了疫苗,救人無數。幾十年來,國內的經濟發展與生物科技的進步,不知數倍於當年,為什麼政府面對疫苗研製的態度,竟然冷血而立場錯置的以商業考量為主?
相對於愛滋病,腸病毒、登革熱這種熱帶疾病,絕對不會是歐美醫療先進國家優先研製疫苗的對象;如果台灣不自己研發、生產,誰來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即使由「市場」的觀點看,所有亞熱帶國家、連同中國大陸南方,都是這些疾病肆虐的地區,市場並不如小。但願何曼德一句「可恥」,震醒國內衛生單位的心態,從此正視疫苗開發之急迫性,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