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在價值板塊飄移的年代,人文核心推展是難還是不難?網路平台上,小說創作與自書出版的商業教學愈來愈多,這樣的新興產業,旨在引導腦中有物的族群,把腦波裡的聲紋影像,孕育出想要傳遞的故事或事件,再透過適宜的組織結構,完成文字化的陳述,具體呈現。
書寫書寫,擅長寫的人,一定淵源書之閱讀。天才沒有這麼多,一個作者、一個作家、一個作品,無一不是從自己的作業累積能量與能力,其中閱讀是最垂手可得、經濟實惠的工具。
我年輕時,讀書量有點大,為了貪於吞吐,有點取巧,經常看集錦式的書,比如莎士比亞金句、西洋哲學家的情詩、中國十大名著、蘇格拉底七大智慧,甚至連中國對聯都嗜讀背誦;在種種不深入的投機中,起碼先奠基略知皮毛的淺薄。
最近突然發現《理想的讀本》一書,初翻見序,說明是眾多大學中文教授,根據高中國文教學內容,就選讀、出處、導讀、申論等元素,鼓勵以閱讀建立主動思考;沒想到一翻再翻,我看出了趣味與滋味。
我喜歡聽故事與說故事,當即被六、七行文字打動,隨文分享:富裕的子貢在行善後拒絕獎勵,孔子直言其過,說,如果社會風氣普遍認為接受獎勵便是貪財,不接受才是廉潔,反而造成文化現象的傷害,無法鼓勵更多人為善。有一回子路救人,事後他坦然接下對方贈送的一頭牛,孔子加以肯定,認為可以鼓勵勇於救人風氣。
我就從這第四百頁的起讀,重新返回第一頁順讀。喜詩讀詩,喜詞唸詞,多數選文都有注釋,文言白話相互對照,讓吸收或反饋的功力當即有破竹之力。甫看完二十八頁長度的《聊齋誌異》聶小倩,再翻頁,竟是美國文學稱譽「短篇小說偵探小說之父」愛倫坡的「金甲蟲」,這篇最早於一八四三年翻譯中文發表。
這本書裡雲集中西古今的巨著大師,古典詩歌、宋代筆記、現代小說、清代散文、元代文史、先秦思想,在這些純中國細分類下突然蹦出西方戲劇莎士比亞《暴風雨》的導讀,對閱讀情緒的轉換,是需要起身喝一口茶改變口味的。
《理想的讀本》已發行到第七冊,選文的綜合目錄見名橫越百年,有司馬光、張九齡、蒲松齡、李商隱、白先勇、余光中、瘂弦、梭羅,雖然有一點時空混亂,但好在每一章節有互不干擾的獨立性,坐在窗前,翻到哪頁讀哪頁,也不會違和。
我看完兩冊書的心得,認為《理想的讀本》符合讀者利益,易讀,在工具書的功能中並存悅讀之趣,每冊都可分讀,而且,真的是很好的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