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5歲陳姓新手爸爸,日前抱著剛出生孩子上樓換尿布,不料才走到2樓就感到胸悶、心絞痛,休息後狀況雖好轉,但妻子仍催促就醫,一開始心電圖顯示正常,但醫師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波形現異常,進一步檢查後建議安排心導管支架手術,順利打通阻塞80%的「左後迴旋支」血管,讓他放心享受親子時光。
醫師指出,心臟表面有多條動脈血管(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血液與養分,一旦血管發生狹窄或堵塞,血液與養分就不易通過,連帶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甚至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根據統計,發生心絞痛最常見有4個時間點:分別是運動、吃飯、情緒波動以及天氣變化,而原本應該屬於50歲以上中高年齡族群的心血管疾病,近年因飲食習慣、個人作息以及抽菸等因素,導致出現心絞痛的年齡層有降低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