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母親一九三○年代的沙龍照
圖/王正方
文/王正方
朋友傳給我一張老照片:山東濟南市大明湖路一○○號「山東民眾教育館」舊樓,一九三七年拆建前留影。
太有趣啦!因為小時候我們家經常說起「山東民眾教育館」的往事,母親和父親先後任民眾教育館電影部主任,從此開始交往,直至有情人終成眷侶。時在一九三四年,那時候還沒有我這個人哩!怎麼說得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
翻閱從百誠堂老書局得來的珍貴資料,找到母親寫到父親的幾段文字,是他們在山東濟南民眾教育館共事,又去了北平的記述:
「我在山東濟南民眾教育館當電影院主任,自知性格內向,不適於擔任此職,多次請辭。後來茀青接了我的工作,我們是前後任,接觸比較多。我聽他談吐,看他氣質,知道他是一位生性梗直,有膽有識,擇善固執,不貪權勢,勇於負責,樂觀風趣,熱心愛國,為國家民族努力奮鬥的鐵錚錚好漢。……
民教館在大明湖畔,假日結伴遊玩,遊遍了千佛山、大明湖,以及濟南附近的名勝古蹟。我們的友情逐漸增進。
茀青認為吃是人生重要的一環,能吃才能做,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他在外教書,由於吃得多,伙食團都不太歡迎他。民教館的伙食團,竟然有人提議要把他開除。在保定六中時,他的好友梁子美曾撰了一首詞:
『王茀之青,訓育六中,德薄能鮮,食量甚宏,酸甜苦辣,樣樣都凶,無以名之,大飯之桶。』
他們是老同學,戲謔之詞都一笑置之。
後來我到北平扶輪學校教書,他在天津泊鎮師範任教,假日我們在北平相聚。經常一同出遊,玩遍了皇宮內院、天壇太廟、頤和園、中山公園……。
這時候我們的情感雖增,未曾提及更進一步的問題。原因他自知,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犧牲者,不敢做非分之想。
最後他想出一個最大犧牲的辦法,他們的皮貨店是上一代共同經營的,那時已發展到天津,天津鍋店街有永信成分號,生意蒸蒸日上,論財產他有三分之一,於是他就將這份財產,做為離婚及教育幾個女兒的費用。
手續辦妥之後我們才於民國二十四年四月十日在北平市東興樓宴客結婚。當時來的親友好多,非常熱鬧。許多人在禮堂上大唱〈喜歌〉,〈喜歌〉有五六首。可惜事過境遷,多不記得了。
有一位茀青的學生在扶輪學校和我同事,退休後住在美國,他來函告訴我,當時的〈喜歌〉他還記得一首:
『茀青端群,端群茀青(註),相識相愛,相合相凝,樓上樓下,脈脈兩情,驢前驢後,盡瘁鞠躬,時至今日,大功告成,裝在罐裡,其樂無窮。』
有幾句需要註解:
樓上樓下:民眾教育館電影院的三樓是職員宿舍,樓下是電影放映室,電影開場後他即上樓來找我們談天說地,電影散場他才下樓。
驢前驢後:在濟南、北平郊遊之時常以驢代步,我騎驢背,茀青則步行隨護。
裝在罐裡:那時我們住在北平蘇州衚衕裡的罐兒衚衕。
我們因相愛而結合,他放棄家財和我共同生活,細想起來他成了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窮漢了。」
想當年我母親確實稱得上是一位時代摩登仕女。江西望族後裔,就讀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西畫、小提琴均頗有涉獵,書法更加獨到;且看她於一九三○年代拍攝的沙龍照,不論是衣著打扮、風範氣質,如今看來也唯有折服不已;反觀我老爸,身材不高,頭髮漸趨稀疏,河北省鄉下人,全憑勤奮苦讀,成為他們縣裡的第一個大學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博聞強記、辯才無礙,他是語言學大師黎錦熙的嫡傳弟子。
想來這場「君子好逑」的追求過程必定特別艱苦,單看那首〈喜歌〉的寥寥數語:爸爸曾「驢前驢後」加緊腳步追趕得氣喘吁吁,盡瘁鞠躬後大告成功,方才得到「裝在罐兒衚衕」之樂。
頓時墜入記憶庫,全力搜刮零星記憶,父母親早年曾說過不少「罐兒衚衕」的趣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北平能喝上鮮奶是件大事兒,為了巴結新娘子,新姑爺某日清晨熱好牛奶,端上來二人面對面共飲。父親見到自己碗裡有一片厚厚的牛奶皮,那可是個好東西,夾起來送到新娘子的口中,卻發現是一坨細棉花。
哥哥在北平出生,接回罐兒衚衕來,新手父母遇到第一則難題:不會給孩子換尿布。半夜敲隔壁的門,請來鄰居太太現場做示範……。
古代北平的「市聲」,指小販們在街頭巷尾的叫賣吟唱,有如百鳥爭鳴美不勝收。
父親懷念罐兒衚衕老家時,總會閉上眼睛提高嗓門,學著賣草藥人丹的獨特吆喝、還有賣驢肉的、賣酸梅湯的、賣驢打滾的……。最突出的是衚衕口有人唱起:「蘿蔔賽梨呦!它香裡帶脆的好吃耶!」趕快抓把零錢衝出去買。母親說那人賣的蘿蔔叫「心裡美」,蘿蔔剖開裡面崁滿了紅綠細絲條紋,排列在蘿蔔肉中異常好看,清脆爽口,微甜,真的賽過鮮梨。
每次進出時光隧道,重溫過往的點點滴滴,生命便豐盛了許多,也體驗到人世間更深層的關懷和眷念。
註:母親名端群;父親字福卿,後改為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