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檔案】趣味西夏字──犁與爬犁

文/赫連擁 |2024.10.03
384觀看次
字級
爬犁 圖/赫連擁
犁 圖/赫連擁

文/赫連擁

代表農具的西夏字「犁」,是非常形象化的一個造字,讀音也作「犁」。那個狀似「卅」的符號被安置在底部,立刻能聯想到用耙子鬆土,犁地的暗示十分明顯。

無獨有偶,西夏字「爬犁」和「犁」共用一個耙子形的部首,且在漢文詞解中同有「犁」字;然而,爬犁卻非農具。因此,不排除這個造字是參考漢字重疊,而將其分在同一類的假設。

爬犁,即雪橇,俗稱扒犁、冰床、凌床、拖床、冰排子、柁床、扒桿,滿族語叫「法喇」,赫哲族人稱「托爾基」,鄂倫春族人稱「帕拉」。

清朝阮葵生的《茶餘客話》中,以簡單十六字形容爬犁的構造及功能:「似車無輪,似榻無足。覆席如龕,引繩如御。」外觀猶如無輪的車、無腳的床,可以鋪上蓆子做成帶棚的樣式,用繩子駕馭牲口拉行,能如風一般地奔馳。

西夏字「爬犁」,有個狀似假借了漢字「飛」的偏旁,置於耙子形部首的頂端,巧合地形容了爬犁跑起來速度飛快的狀態。通曉基礎漢字者稍加想像該字形義,多少能夠意會箇中奧妙。

說起來,雪橇並非愛斯基摩人的專利。在中國大陸北方一年有三分之一甚至半年以上覆蓋了冰雪的地區,構造簡單的爬犁是等同車子般的寶貴資產,採伐、載貨、出行都得靠它,雖無燃料需求,卻需人力或牲口拖拽來提供動力。而馬、驢、狗、馬鹿或麋鹿(古人俗稱「四不像」),自古即是冰雪地區常見的「爬犁引擎」。

顯然,憑藉「狗力」拉行,不僅止於地球南北兩極。《大元一統誌》中關於「狗車」的記載,以數條狗拉拽輕簡如船的木板在冰雪上行走的敘述,恰似今人所熟悉的狗拉雪橇。

原居黑龍江下游的女真人,元代稱「乞列迷人」,明代《寰宇通志》記載,這個部落的人不吃五穀,靠魚與狗維生,除了食用和取皮禦寒外,還擅長利用狗群拉爬犁代步。

東北的地方誌也提到過「狗市」,有專門的「扒犁狗」買賣,其中又以「領頭犬」(母犬) 最受追捧也最值錢──想像古人買狗並不是當寵物,而是如同買車一樣的交易;或者,也可以解讀成買換「零件」,為自家的「拼裝車」升級。

對於這「四腿驅動」的講究,古人亦如現代人一樣,追求速度、性能及性價比。養不起「寶馬」的族群大有人在,而若能湊上半打「人類的忠實好友」,則猶如為坐駕安上「六缸引擎」,在惡劣的冰封環境下照樣能累世生存。

狗拉雪橇的速度與效率眾所周知,古今中外早有形象和撰述,現代紀錄片與電影亦多有刻畫。倒是多年前讀過一篇文革時期上山下鄉的回憶文章,始知近代仍有用牛隻在冰雪地上拉爬犁拖運木材的情形,其效率同樣顛覆吾人之印象;或許,會讓人們對於「牛步」的理解稍微改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