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 吳為山 走進古典人物的寬廣世界

文/記者郭奔勝、唐敏、劉苗苗 |2024.09.29
497觀看次
字級
吳為山創作的雕塑作品〈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立於希臘雅典古市集遺址。圖/中國美術館提供
〈畫家齊白石〉被維也納世界博物館收藏,2022年吳為山(左)在活動現場接受收藏證書。圖/新華社
2019年吳為山(左二)出席〈百年豐碑〉大型雕塑安放儀式。圖/新華社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圖/新華社

文/記者郭奔勝、唐敏、劉苗苗

吳為山創作了六百多件雕塑作品,其中,百餘件大型雕塑立於中國大陸一百多個城市廣場,置於重要的美術館、博物館和名人故居以及大、中、小學,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文化影響。



近日,在南美洲烏拉圭首都的中心廣場上,新矗立起一座七公尺四十公分高的〈問道︱︱孔子問道老子〉塑像,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國先賢的「求學之道」,啟迪今日文明交流互鑒。

雕塑者是國際著名雕塑家,也是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希望透過雕塑藝術讓中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跨越時空走進當代,讓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

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使命,吳為山為時代造像,創作了六百多件雕塑作品。其中,百餘件大型雕塑立於中國大陸一百多個城市廣場,置於重要的美術館、博物館和名人故居以及大、中、小學,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文化影響。〈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孔子〉、〈馬克思〉等六十多尊雕塑立於世界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外對話交流的見證。

作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積極推動全民美育,推動館藏經典作品走出庫房,免費向公眾開放。近年來,中國美術館通過策畫舉辦高質量展覽,活化經典、吸引觀眾、弘揚精神,讓美融入生活,充分發揮藝術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會價值。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美術館,與吳為山暢談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如何形塑思想家?

記者:你創作了孔子、老子、屈原、李白等為代表的中華傑出歷史人物塑像,請他們從歷史中走來,跟現代人對話。他們何以打動了國內外觀眾?

吳為山:雕塑歷史上傑出的人物是有一定難度的,難在我們歷史上沒有為活著的人塑像的習慣,今天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時候,缺乏參考依據。好在他們的思想在,文字記載也在。

以雕塑孔子為例,我參考了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參閱了古代文獻的記載,特別是《左傳》中對孔子的描述,還閱讀《論語》領悟其思想,最終創造其形象,讓觀眾一眼認定這就是孔子。

塑造孔子之後,我問自己,怎麼塑造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在思緒萬千中,有一天突發靈感,做了一個虛懷若谷的老子,整個形象像一座山谷,中間是空的,裡面刻著《道德經》,特別是放大以後,參觀的人能走進他的腹中,走進他的世界,彷彿他的思想可以包羅萬象。

這個「空」是虛懷若谷,是與天地同在的一種自然和諧思想支撐之下的空,傳遞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境界。二○一二年,雕塑到法國參加盧浮宮國際美術展覽,觀眾一目瞭然,這是中國的哲聖老子。作品最終獲得金獎,得到廣泛讚譽。

沉浸於仁者愛人

記者:觀眾看到你塑造的舉杯邀明月的李白,覺得塑造出了李白的精神世界。在塑造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你如何賦予人物靈魂,將中國文化精神融滲和表現進作品中?

吳為山:依樣畫葫蘆去塑造人物,只能是一個有長和寬的物理形態而已,當你理解了人物心中無限寬廣的精神世界,手下塑造人物形象就會充滿張力,就會突破物理的形態和尺度,呈現給觀眾一種精神力量。

在塑造李白的時候,最先根據古書上的畫像,一心將李白從畫像轉化為立體造型,但做出來以後就是一個穿了唐代服飾的人,很寫實,卻總感覺缺少點什麼。

小時候背唐詩,常常感覺詩句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精神世界,當時懵懂,抓不住、摸不著。隨著對傳統文化的習得,對這個精神世界的理解日益豐富,李白在我心中從具象實現了昇華,牽引我把那些寫實的袖子服裝全部去掉,塑造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樣一個寫意的李白。

在國家大劇院展出時,不鏽鋼材料映襯下一個閃閃發光的李白,彷彿置身月光之下。在話劇中扮演李白的演員濮存昕,情不自禁地在雕像前朗誦起了〈將進酒〉,與現場的觀眾一同融入國學經典的醇美之境。

記者:透過雕塑作品,你如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話?

吳為山:我在為孔子塑像的時候,學生抓拍下一張照片。照片裡孔子的頭很大,我跪在腳手架上,臉上的表情是微笑的。學生問我為什麼微笑?

我覺得孔子在微笑,所以我情不自禁微笑,看到照片,我還是忍不住微笑,發現自己已經沉浸在「仁者愛人」的孔子的世界中了。



接受美的教育 奠定終身基礎

記者:你提出「寫意雕塑」的概念,這種由內而外的文化張力來自哪裡?

吳為山:寫意是中國藝術的精神,不僅是一種方式,更是文化取向。當詩風浩蕩的中國寫意碰撞於西方古典傳統的寫實和現代主義的抽象時,便形成了新的藝術創造。這份張力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二○○二年,我首次提出「寫意雕塑論」,既是對傳統雕塑文脈的接續,也是中國雕塑將自身置於世界雕塑現代性體系中所形成的「新話語」,亦是中國雕塑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的某種主動性文化建構,向世界發出中國文化的時代之聲,傳播當代中國藝術的價值觀。

中國的美術家要站在我們的審美立場來塑造我們的形象,把富有正氣的富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形象推向世界。

真正傳統與真正創新

記者: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你還有哪些思考?

吳為山:首先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研究,既要研究它的形態、它的形式、它的外部因素,更要研究生成這些文化形態和形式的歷史背景和綜合性的文化因素,才能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客觀全面深刻的認識。

比如說在研究中國古代雕塑過程當中,我就概括出中國古代雕塑的「八大風格」,有原始的意象,有商代的抽象,有漢代的寫意等等,先要研究,才談得上繼承和發展。

繼承不是表面的,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把傳統的一些元素像標籤一樣貼出來,而是內化為一種精神的瓊漿。這是真正的傳統,也是真正的創新。

瓊漿中不僅僅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融入人類文明的一切可以借鑒的元素。這樣滋養出來的作品,它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既可以讓人們聽到鄉音,又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因子的存在。這或許會成為我們今天超越歷史,創造新文化的一種新嘗試。

避免功利化的傾向

記者:你認為美育應如何從小抓起,有什麼建議?

吳為山:我們常說的美,不只是美術、音樂,其實也是科學、歷史、體育等綜合生成的大美。我們要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惠及範圍,充分發揮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等文化場所的公共教育功能。

為激發青少年兒童藝術實踐,中國美術館專門設立了「愛心墊」。墊子上面複製了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圖案,家長可以憑身分證借「愛心墊」。孩子們可以趴在上面或者坐在上面,臨摹中國美術館的作品。

從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這個角度來講,不同的年齡段,興趣點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我們要抓住青少年兒童的生長特點,在他們的成長階段,進行美術教育,進行美的熏陶。

青少年兒童接受美的教育,將對他們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奠定終身基礎。當前美育教育在愈來愈多的家庭已經得到重視,但要避免功利化傾向。美的教育不僅是培養青少年兒童對美的認識和欣賞能力,更是全面塑造健康審美觀、人生觀的培根鑄魂的工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