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功德】 清淨莊嚴一佛一世界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4.09.22
2396觀看次
字級
北魏前期風格與南北朝風行的「秀骨清像」一致,背屏式造像較多。圖/取自網路
在碑身一面或四面以浮雕、線刻形式開龕造像,用以還願或施功德。圖/取自網路
東魏時期,佛衣下擺內斂,菩薩瓔珞佩飾也逐漸增多。圖/取自網路
古代「造像」多用泥塑或石材、木頭、金屬等雕成,為自己或亡者祈福。圖/取自網路
佛教認為,造像、寫經、造寺、造塔等皆具種種功德。圖/取自網路
造像也是一種信仰,記錄佛教在當時的興衰流變。圖/取自網路
造像興衰存廢與政治相關,見證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和。圖/取自網路

文/本報綜合報導

佛教認為,造像、寫經、造寺、造塔等皆具種種功德。所謂「造像」多用泥塑或石材、木頭、金屬等雕成,古代為自己或亡者祈福,會到佛寺或在崖壁間,鐫石雕成佛像。現存石刻有北魏時期的河南龍門造像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造像等;以銅等金屬鑄造者,如《陶齋吉金錄》所記《宋韓謙造像》及《北魏徐常樂造像》等。

南北朝時期,北方提倡石刻,北朝石刻從形式上來看,直接刻鑿於山崖石壁,謂之摩崖;刻石記事,謂之碑碣;造像附題的銘文,謂之造像。摩崖、碑碣不獨北魏時期存在,唯造像於北魏之際,數量及成就居於巔峰。

造佛修福 祈求富貴

「造像」二字本身非常傳神,從地形上來說,造像密集分布地的石層結構多為石灰岩,石質均勻堅細,易於開採加工,具有堅固性、吸水性,以及良好的膠結性、磨光性、不透氣性,故能施以極為細緻的雕刻。在此種種條件下,一個個華美無比、雕刻精緻的造像就誕生了。

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社會安定,經濟也大有發展,加上西域交通頻繁,中外文化得以交流,雕刻技法、圖案裝飾不斷汲取新元素。許多貴族豪門、文臣武將,造佛修福是為了長保富貴。多數是信徒一人或多人出資雕造,在碑身一面、二面或四面以浮雕、線刻形式開龕造像,也常刻有發願文或供養人姓名及紀年,用以還願或施功德。

文化融和 政教興衰

造像雖經刀斫斧削,稍嫌生硬,鋒芒畢露,但天然之功,不假雕飾,一任自然,令後世望塵莫及。如今審視這些佛像,風化剝蝕過甚,以一種「不完整的形態」示人,卻因此愈加生動,精美齊整反而失卻韻味。

造像興衰存廢與政治相關,也見證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和。佛教與儒家思想、老莊思想融和成「儒釋道」,在此過程中,佛教在思想文化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佛教造像把崇佛與儒家忠孝仁義合而為一,既達到崇佛,又可盡忠盡孝。

精神寄託 藝術美學

造像從形式上來看,一是書法,文字的藝術魅力;二是發願文內容,個人直接的精神寄託。造像題材通常是民眾崇奉對象的反映,發願文主要表達信徒的願望與祈求,包含對佛教信仰的認識與理解。

造像在當時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載體,作為一種儀式,具有中介作用。造像也是一種信仰,記錄佛教在當時的興衰流變。造像是一種多元融和的產物,是一種宗教藝術,更是一種美學創造。



出土佛像之美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各地陸續出土近千件石造佛像與百餘件金銅造像。自北魏歷經北齊、隋、唐至北宋,時間長逾500餘年,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風格之鮮明,為研究佛教藝術在中國南北的傳播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南北造像如出一轍

青州地區在北朝末年形成相對穩定的造像模式,這種富有地方特色、穩定發展的屬性,學界稱為「青州模式」。從青州地區佛像多為螺髮,菩薩頭戴寶冠、寶繒垂肩、身披複雜瓔珞等特徵,使人自然地聯想到建康棲霞山及成都萬佛寺造像,與南朝造像在許多方面如出一轍。

學界一般認為,青州模式源自南朝,其風格演變大體始於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後,與南朝造像有著相似的演變進程,只是南方階段性風格的形成稍早,青州地區在後期形成的風格及發展更先進,直接影響到隋唐的造像。

青州佛像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北魏前期,其風格與南北朝風行的「秀骨清像」一致,背屏式造像較多,注重服飾的刻畫,佛衣著裝為右領襟敷搭於左肘的褒衣博帶式,下擺兩側外展。

第二階段為東魏時期,圓雕造像增加,佛像形體較大,由注重服飾刻畫轉為對人體形態表現。衣由北魏的厚重轉為輕薄,右領襟由敷搭左肘上升至左肩,保留胸前帶飾,佛衣下擺內斂,菩薩瓔珞佩飾也逐漸增多。

第三階段為北齊時代,在東魏的基礎上佛像人體表現更突出,佛衣少刻或不刻,佛衣著裝方式由右領襟敷搭左肩,並向背後收緊呈小圓領,下擺兩側貼體垂直。佛頭低髻螺髮及高寶冠菩薩造型較普遍,菩薩瓔珞佩飾更進一步增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