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前不久「北京中軸線」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體現了「中」與「和」哲學思想,以及落實中國傳統都城規畫理論。北京中軸線的概念首先由建築學家梁思成提出,他稱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祭祀建築、城市機關設施、公共建築等十餘處遺存組成,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由北至南貫穿全北京城,途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天安門、天壇等古蹟,匯集了古今建築的精華,歷經元、明、清近8百年的歷史發展,成為現今全長7.8公里世界最長的城市軸線。
「中軸線」概念在中國歷代都城中一脈相承,元朝時,「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理念與中軸線相伴相生。明代時,工匠把從護城河等處挖出的淤泥堆成一座如今的「景山」,成為中軸線上的制高點。
北京中軸線北靠燕山山脈,緊鄰水係,充分融合自然山水環境,展現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整體規畫上軸線兩側布局對稱,空間形式井然有序,不僅涵括中國數千年來「中庸之道」的傳統儒家思想,也蘊藏著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和諧的世界觀,更反映出中華文化對於秩序的獨特審美表達,此一軸線將古人的世界觀展現得淋漓盡致。
北京中軸線也承載數千年封建社會中君主統治的理念。例如,在軸線中心點上修建高大雄偉的金鑾寶殿,突顯居高臨下的絕對統治權威;沿軸線設置兵部、吏部、刑部、禮部、工部等政府機關,承接帝王的旨意;而天壇、先農壇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所在,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代表「以民為本」的統治真理。
但這條中軸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有機生長的。自清代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西式建築湧入中軸線上;1912年宣統皇帝頒布退後詔書後,中軸線已開始進入現代化;現代則有體育場「鳥巢」位於這條線上,未來可能還會有新式建築立於其上,不斷延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