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碧雲
佛陀紀念館菩提廣場十八羅漢像。圖/如地
文/星雲大師
第三問:如何懺除罪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並不是很嚴重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佛法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過失以後,應該知道懺悔,這樣才能及時消除自己的罪業。
譬如衣服髒了,用水洗淨後可以再穿;身體幾天沒洗澡,垢穢沾在身上很難過,洗過澡後就清涼了。現在,我們心裡被罪業盤踞了,該怎麼辦?如同孩子做錯事,到父母面前認錯一樣,明理的父母一定會原諒他,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佛教講求的是:有罪過,必須早日懺悔,因為懺悔可以滅罪。
有人說罪業是由於環境的誘惑、知識的薄弱、倫理的缺乏、生活的逼迫等因素造成的。佛法則說罪業是由無始貪瞋痴而來的,而貪瞋痴是從我們身語意產生的。
在現代文明社會裡,人們生活在鳥籠式的公寓,抬頭不見天日,四望不見原野,心胸愈來愈狹,眼光愈來愈小,人事的交往日趨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愈來愈可能發生,整個社會呈現一片緊張、競爭、角逐、明爭暗鬥的現象,使得心理得不到恬靜和諧的快樂。所以,社會上殺、盜、淫、妄、惡口、挑撥離間等事件層出不窮。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消除這些罪惡呢?
懺悔改過 轉染成淨
佛經說:人不可能沒有過失,舉凡起念動心都在造業。有了過失怎麼辦?
第一、應該坦白發露罪業,不復再作。
不能只是心中知道錯,不肯講出來,這樣是不徹底的,必須在佛前表白或在善知識、大眾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經過一番真誠痛切的懺悔,接受應得的良心處罰以後,就能回復本性的清淨。
第二、要信願佛力的攝受加持,激發自己內心的清淨,使之不再重犯過失。
譬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這說明了菩薩慈憫攝受眾生時,為消除眾生罪業所作的方便。
又如一塊田地,久不施肥(不念佛),禾苗就不能生長,如果經常灌溉施肥,禾苗成長後,野草(煩惱)也就不起作用。
因此,功德信心大的人,即使過去有一點罪業,也可以暫時不受現報。深心信仰佛菩薩,也必蒙護佑,而能前往永恆真實的解脫世界。
罪業是由我們身、口、意三業妄為造作的。不過更深一層去了解,罪業是空無自性的,心若懺悔也就無罪了。一念覺悟,罪業就變成無常。經上說: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我們如何獲得懺悔的新生?如何轉地獄成天堂,轉煩惱為菩提,轉汙穢成清淨,轉娑婆為極樂?端看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驅除,能否坦誠地懺悔。懺悔之後,還要發願,可以學習古聖先賢的精神,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是大乘菩薩精神的具體表現,不只可藉此消除罪業,也是踏上菩提大道,成佛成聖的最大力量。
第四問:如何消除煩惱?
人生在世,煩惱的事情很多,譬如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痴的煩惱,有云:「天堂地獄有時盡,煩惱綿綿無盡期。」我們的煩惱有如大海的深廣、樹林的茂密,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所致。
無窮無盡的煩惱,細思之,不外是一個「我」字所造成。由於我執、我愛、我見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見,讓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所以,我們學道,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克服這些煩惱。一切煩惱的主要根源就是貪瞋痴,所謂「擒賊先擒王」,要破除煩惱,就得先把貪瞋痴這三毒去掉。
修戒定慧 滅貪瞋痴
王陽明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山裡的土匪盜賊容易捉,我們心上的貪瞋痴三種大病卻不容易去除。佛經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因為我們生活上有種習氣,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會想到寧可犧牲自己的嗜好,也不去侵犯別人。因此,戒可以對治貪病。
又譬如我們內心種種需求,對現實生活的猜忌怨懣,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們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純正靈明,才能遠離煩惱纏縛。
再說到痴,就要用「智」來對治,佛教的智並不是世俗的知識,因為知識並不全是善的。內心的般若智不能開顯,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與自私的世俗常識而行動,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聞思修而來的,是一種觀照實相的中道方法,依著這方法,才可以滅除貪瞋痴等無明大病。
人類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的向外攀緣,對於外在的世界虛妄分別,而產生許多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一切返求自心,不讓此心隨境而轉,則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就如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可以驅除內心被貪瞋痴所覆蓋的煩惱結使。
我的外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十七歲起就持齋念佛。他為人非常慈祥,有三個兒子,可是我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兒女,大約都在三、四歲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從來不為這些事情難過。
難道說他沒有感情嗎?不疼愛孫子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他學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業就有報,誰也奈何不得。孫子的生,只是因緣和合投胎到此家來;他的死,是業報的現前,還了他的感情債而已。
人的壽命本來就長短不一,孩子現在不離開我們,將來仍然要離開的。如果孫子們有善因,自有他的福報,又何必為他煩惱悲傷呢?所以學佛的人,對於生與死的看法,與一般人士不同,而且憂傷啼哭,對於死者也沒有什麼好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