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隨堂開示錄─佛教與生活 人生十問 4-1

文/星雲大師 |2024.09.17
841觀看次
字級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風光。 圖/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提供

文/星雲大師

人活在世間上,對於人生往往有許多不解的疑惑,尤其對於生、老、病、死、榮辱得失之不由人,常有種種的疑問。佛法對於人生的種種煩惱困惑,都提供了明確的解答。今以人生最常遇到的十個問題,來提供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第一問:如何處貧居富?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又如何來認定什麼是貧窮?什麼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樓大廈,汽車冷氣,錦衣玉食,福祿雙全;有的人一生勞碌奔波,工作所得極為菲薄,僅能供給一家數口勉強溫飽。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

其實就貧富而論,有錢的人,雖然衣食無缺,華蓋重裘,但有時候為了人事的困擾,同樣日夜不得安寧;沒有錢的人,儘管日日難過,依然日日過,無錢一樣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謂的「人窮志不窮」。可見人生的幸福快樂,貧與富並不是絕對的條件。佛教認為貧並不影響做人的尊嚴與人格的高低。人生數十寒暑,如夢幻泡影,貧富苦樂都只是自己內心的體認。所以,有人粗茶淡飯不改其樂;有人富甲一方,仍然憂愁煩惱。深一層的說,如果心裡擁有三千大千世界,即使身無立錐之地,也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可以作為最確切的證明。佛陀春夏秋冬皆著一襲糞掃衣,也覺悠哉遊哉;披上名貴的金縷衣,也絲毫不感到驕傲。既可以粗茶淡飯,也可以美味佳餚;可以樹下露宿,也可以安住於瓊樓玉宇;可以自己獨處山林,也可與四眾弟子共住……可見佛陀對富貴貧賤、窮通得失、興衰盛敗、美醜善惡,並不繫念於心,也不追逐世間的塵欲,只是隨緣適應環境,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隨緣安住 心無所著

近代的弘一大師,也認為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使他覺得不好。破舊的手巾也好,鹹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別人認為他如此貧窮,簡直是在受苦,他卻覺得一切都很好。

有一次,弟子夏丏尊看到弘一大師吃蘿蔔鹹菜的愉快情景,頗有所悟,夏先生說:「蘿蔔鹹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師這樣的人,才能如實的品嘗到。」

例如:一個有錢人住在高樓大廈,裡面有種種最現代化的高級設備,生活真是富裕豪華。他家鄰近有一間破舊小房子,住著一對貧窮夫婦,這對夫婦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是夫唱婦隨,生活相當愉快。可是住在大廈裡的有錢人家,總是要為公司虛偽的交際應酬感到困擾,為聲勢名利的維護感到不樂,心裡就覺得納悶:「我這麼有錢,為什麼那麼煩惱,隔鄰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談笑,為什麼他們那樣快樂?」

有人告訴他:「你要賣苦惱嗎?只須拿出二十萬元送給他們,他們馬上就會苦惱。」

對有錢的人而言,二十萬元實在算不了什麼,於是就慷慨送給了貧窮的夫妻。這對夫婦憑空得到二十萬元,最初歡喜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卻煩惱錢要放到哪裡呢?抽屜吧,不保險!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頭下……左思右想,一夜睡不著覺。過了幾天,他們又為了二十萬元該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幾乎因此而破壞了多年的感情,後來一反省,才徹悟錢使他們苦惱,終於又把錢還給原來的主人。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名利有時也會為人增添煩惱和危險。從前,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在墳墓間修行也覺得泰然自得;晉代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這些都說明貧富不能以有沒有錢來衡量。人可以窮,但是內心不能窮。心裡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肯不肯去開採它;如果肯開採心裡的能源,才是真正的富者。

第二問:如何處理得失?

當自己與別人見解上有衝突,彼此不能和諧相處時,我們就不快樂。我們的職務一往上高升,馬上欣然色喜;萬一利益被人奪去,就懊惱傷心。由於種種不能解決的問題,使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俗語說:「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但能徹悟這句話又談何容易呢?

禪宗六祖曾說:「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我們幾十年的人生,所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正如同三更夢、九月霜嗎?得,我們得到了什麼?失,我們又失去了什麼?有人常慨嘆的說:「人生兩手空空而來,又兩手空空而去。」我們從娘胎中帶來什麼?死了又失去什麼?這個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陣嗎?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得」。

《般若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一直無到最後,因為「無所得故」,可以「菩提薩埵」。這說明了我們過去的人生,都是從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並不是真的「得」,所謂「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滅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無」上就沒有得失了。對於得失問題的處理,應該從這方面去體會、去解決。

善觀因緣 認識自己

懂得「無」的哲學以後,會有什麼境界?例如我們的錢被人倒了,覺得很懊惱,但是懂得「無」的哲學以後,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從因緣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錢被人騙走了,也許是前生欠他的債,當作是還債吧!能這樣想,就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又如你本來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別人毀謗、破壞,名位毀於一旦。這時候可以這麼想,「無官一身輕」,從榮華歸於平淡。那麼,名望、地位也就沒有什麼放不下了,這就是「無」的哲學之應用。能夠這樣看破,即便是老病來臨也可以無掛無礙。所以,「無」乃包羅萬象,不是沒有而是神奇。

我小時候就喜歡聽出家人唱梵唄,後來出家,因為自己喉嚨不好,不會唱。但一個出家人唱誦是很重要的,許多同參因為唱誦好,而贏得師父們的讚美,甚至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嚨不好,當沙彌時,常常被別人歧視。

後來我心想:我口不行,手還可以派上一點用場,應該好好用我的雙手來從事寫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點貢獻,將成果奉獻給三寶和一切眾生,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嗎?於是我用手寫。當初我寫文章、出版書,存了一些錢買了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不好」,我們在某一邊失去了,不必完全絕望,或許在另一邊能有所得。重要的是應知道如何認識自己,運用自己。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