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隨堂開示錄─佛教與生活 人生十問4-3

文/星雲大師 |2024.09.19
525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普賢殿風光。圖/人間社記者李明軒

文/星雲大師

第五問:如何安排生活?

我們常聽到人說:「真忙!忙得不可開交。」「一事未了一事又來!」無論怎樣的忙,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說,忙是福氣,忙的日子比較好過。不過,忙也要忙得有意義,有些人太為自己忙,不知道為別人忙;也有一些人,好為別人忙,卻忘記為自己忙。

我主張人生一定要忙,分配一些時間為生活忙,一些時間為精神忙;一些為自己忙,一些為別人忙;甚至不只是為現在忙,也要為未來忙。也就是說,精力的發揮,不應該偏於物質,也不能偏於精神,能夠精神物質平衡,忙起來會更有意義。

我常常鼓勵人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到了老年,就可以藉書本陪伴自己。另外,也可以學習「人閒心要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詩云:



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他對於彌陀佛號的持念,是確實有所得的。到他那種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來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閉,念起佛號,佛菩薩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憂愁世俗精神的匱乏。

第六問:如何安身立命?

我們人生應該要有個未來,未來就是希望。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未來能夠長命百壽。

張岳軍先生曾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主要在啟示我們,人生不在乎年齡的多少,而在於我們對於未來是否抱持希望。這個希望,不只是對自己,也是針對眾生的,這就是「願力無窮」,就像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發這種大願的用意,可以為來生廣植善因。也可以讓今生生活在聖潔、寧靜與慈祥的世界裡。

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身體有病時誰來替你受苦?靠神明,神明也靠不住,因為神明連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現,祂也會墮落的。所以,佛陀啟示我們不要讓神明、相命、卜卦、風水等來操縱我們一生的窮通禍福。

那麼,什麼才是可以依靠的?在佛法裡,最靠得住的是三寶。三寶才是值得信賴的對象,皈依三寶,才是尋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間真理的體會者,他宣揚真理之光,引導我們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陽、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尋獲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變的規律,可以規範我們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確的認識;躬行實踐,可以到達彼岸,好比火車的軌道,依之而行便可到達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脫者,相當於老師,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他雖然還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他能透過佛法的真理,教導大家不斷的學習;親近他,可以使我們身心淨化,性靈提升。所以說,佛如良醫,法如藥方,僧伽如護病者,引導我們離邪向善,轉迷成悟。

《成佛之道》說:「皈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佛陀也教誡阿難:「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說明了皈依的真正意義。可見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與三寶為一體。

面對無常的世界,可以作為依靠的只有三寶。我們的感情可以不要,金錢可以減少,功名富貴可以失去,但是三寶不能不要;儘管世界毀滅了,三寶仍然不會離開我們,三寶永遠都是我們的伴侶。

第七問:如何放下眷屬?

《涅槃經》云:「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成佛之道》亦云:「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兒女,或是夫婦的會合,恩愛親情,互相扶助,洋溢著家庭的溫暖。但是,親愛的眷屬變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鬩牆,在今日社會上乃是屢見不鮮之事,何況生離死別到來時,拋下父母,丟棄妻兒,孤苦悽惶的各奔前程,誰還能顧得了誰呢?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對於眷屬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孫兒陪侍膝前。如果親人眷屬各忙事業,無暇榻前侍候,則孤寂難耐度日如年,傷心絕望,甚或責怪兒媳不孝。

人生如此,斯有何樂?所以每一個人應該能獨立自主,親情來時受得起,恩愛別時放得下。

平時也應廣結人緣,雖然兒女眷屬不能時常侍候左右,還有更多的親戚朋友可以結伴往來。對於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自然不會有患得患失的痛苦。

《雜譬喻經》有一段記載:有一婦人,只生一個孩子,平日對他寵愛有加,並視其為終身依靠、寄託的對象。有一天,獨子忽然生病死了,婦人撫屍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憐憫他的哀情,告訴他一個讓孩子復活的祕方。

佛陀說:「只要到沒有死過人的家裡,索取一把吉祥草,就可以讓你的孩子復活。」

於是婦人沿家拜訪,見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

如此經過數十家,沒有一家沒死過人,婦人得不到吉祥草,悵然地回到佛陀跟前,佛陀開示道:「自有人類以來,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婦人豁然而悟,終於放下他的悲痛。

一個人對於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能看破放下,就不會為情所苦。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