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普賢殿風光。圖/人間社記者李明軒
文/星雲大師
第五問:如何安排生活?
我們常聽到人說:「真忙!忙得不可開交。」「一事未了一事又來!」無論怎樣的忙,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說,忙是福氣,忙的日子比較好過。不過,忙也要忙得有意義,有些人太為自己忙,不知道為別人忙;也有一些人,好為別人忙,卻忘記為自己忙。
我主張人生一定要忙,分配一些時間為生活忙,一些時間為精神忙;一些為自己忙,一些為別人忙;甚至不只是為現在忙,也要為未來忙。也就是說,精力的發揮,不應該偏於物質,也不能偏於精神,能夠精神物質平衡,忙起來會更有意義。
我常常鼓勵人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到了老年,就可以藉書本陪伴自己。另外,也可以學習「人閒心要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詩云:
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他對於彌陀佛號的持念,是確實有所得的。到他那種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來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閉,念起佛號,佛菩薩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憂愁世俗精神的匱乏。
第六問:如何安身立命?
我們人生應該要有個未來,未來就是希望。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未來能夠長命百壽。
張岳軍先生曾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主要在啟示我們,人生不在乎年齡的多少,而在於我們對於未來是否抱持希望。這個希望,不只是對自己,也是針對眾生的,這就是「願力無窮」,就像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發這種大願的用意,可以為來生廣植善因。也可以讓今生生活在聖潔、寧靜與慈祥的世界裡。
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身體有病時誰來替你受苦?靠神明,神明也靠不住,因為神明連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現,祂也會墮落的。所以,佛陀啟示我們不要讓神明、相命、卜卦、風水等來操縱我們一生的窮通禍福。
那麼,什麼才是可以依靠的?在佛法裡,最靠得住的是三寶。三寶才是值得信賴的對象,皈依三寶,才是尋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間真理的體會者,他宣揚真理之光,引導我們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陽、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尋獲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變的規律,可以規範我們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確的認識;躬行實踐,可以到達彼岸,好比火車的軌道,依之而行便可到達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脫者,相當於老師,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他雖然還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他能透過佛法的真理,教導大家不斷的學習;親近他,可以使我們身心淨化,性靈提升。所以說,佛如良醫,法如藥方,僧伽如護病者,引導我們離邪向善,轉迷成悟。
《成佛之道》說:「皈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佛陀也教誡阿難:「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說明了皈依的真正意義。可見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與三寶為一體。
面對無常的世界,可以作為依靠的只有三寶。我們的感情可以不要,金錢可以減少,功名富貴可以失去,但是三寶不能不要;儘管世界毀滅了,三寶仍然不會離開我們,三寶永遠都是我們的伴侶。
第七問:如何放下眷屬?
《涅槃經》云:「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成佛之道》亦云:「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兒女,或是夫婦的會合,恩愛親情,互相扶助,洋溢著家庭的溫暖。但是,親愛的眷屬變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鬩牆,在今日社會上乃是屢見不鮮之事,何況生離死別到來時,拋下父母,丟棄妻兒,孤苦悽惶的各奔前程,誰還能顧得了誰呢?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
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對於眷屬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孫兒陪侍膝前。如果親人眷屬各忙事業,無暇榻前侍候,則孤寂難耐度日如年,傷心絕望,甚或責怪兒媳不孝。
人生如此,斯有何樂?所以每一個人應該能獨立自主,親情來時受得起,恩愛別時放得下。
平時也應廣結人緣,雖然兒女眷屬不能時常侍候左右,還有更多的親戚朋友可以結伴往來。對於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自然不會有患得患失的痛苦。
《雜譬喻經》有一段記載:有一婦人,只生一個孩子,平日對他寵愛有加,並視其為終身依靠、寄託的對象。有一天,獨子忽然生病死了,婦人撫屍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憐憫他的哀情,告訴他一個讓孩子復活的祕方。
佛陀說:「只要到沒有死過人的家裡,索取一把吉祥草,就可以讓你的孩子復活。」
於是婦人沿家拜訪,見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
如此經過數十家,沒有一家沒死過人,婦人得不到吉祥草,悵然地回到佛陀跟前,佛陀開示道:「自有人類以來,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婦人豁然而悟,終於放下他的悲痛。
一個人對於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能看破放下,就不會為情所苦。
(待續)